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6君子之风(学生版)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6君子之风(学生版)

六、君子之风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2.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3.女奚不曰()4.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实词(解释加点的词语)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君子喻.于义()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在陋.巷,人不堪.其忧()5.智者乐.山,仁者乐水()6.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8.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9.饭.疏食()10.曲.肱而枕.之()11.志士..仁人()12.士不可以不弘毅..()13.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1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志于.道,据于.德()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3.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4.曲肱而.枕之()5.女奚.不曰()6.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7.子温而.①厉,威而.②不猛,恭而.③安()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1.君子义以为质()2.何以文为?()3.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4.贤哉,回也()5.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7.未足与议也()出自本课的成语(请解释下列词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无所不用其极)箪食陋巷(箪食瓢饮)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B.知者不惑,勇者不惧C.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D.女奚不曰【】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君子义以为质.(根本,基础)君子喻.于义(比喻)B.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如果)一瓢饮,在陋.巷(狭窄)C.人不堪.其忧(忍受)君子质.而已矣(品质)D.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卑鄙的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喜爱)【】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义以为..忘食,乐以忘忧..质 B.发愤C.士不可以不弘毅.. D.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B.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D.楚狂接舆歌.而过孔【】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叶公问孔子于.子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D.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贤哉,回也.【】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君子义以为质 B.何以文为C.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D.何以伐为【】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本章论述做君子的四项要求:“义”为主为内,“礼”、“逊”、“信”为辅为外。

依礼行事,出言谦逊,恪守诚信,做到表里如一。

B.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本章深刻揭示了“鄙夫”的心理状态——患得患失。

“鄙夫”“患得患失”,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至”。

C.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本章所述与孔子的“忧道不忧贫”的观念是一致的。

“志于道”与“华衣美食”,在孔子的思想中绝对对立,孔子肯定“志于道”,否定追求“华衣美食”。

D.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本章记载孔子的快乐观和财富观:孔子毕生追求快乐,能做到“贫而乐”,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追求合“义”之富贵。

8.补充下面的名句。

(3分)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

”⑵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

”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分)⑵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⑴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⑵请根据曾子、子贡和孔子的话,概括“君子之风”。

(2分)四、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①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②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⑴把划线句②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⑵划线句①孔子从的角度做了“自我鉴定”,划线句②孔子弟子从的角度对孔子进行由衷赞美。

(1分)⑶孔子弟子对孔子慈祥泰然的圣人气象的描绘,符合孔子的。

(1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⑴请从两则文字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

(1分)成语:⑵儒家是入世的哲学,强调快乐,其快乐也极有层次感,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修道之乐,二是悟道之乐,三是得道之乐。

你认为颜回的“乐”属于哪个层次?孔子的“乐”属于哪个层次?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5分)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⑴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⑵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用“|”标注)(3分)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㈢我看孔子【基本要求】1.本课内容是儒家关于君子自身修养的语录。

假如让你选择其中某一章或某些句子,做成条幅以赠人或自勉,你将选取什么内容?请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章,阐述你选取的理由。

【发展要求】2.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围绕孔子的“义利”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㈣参考资料◆《君子之风》教学指导意见【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建议】要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一些文言特殊现象,如:“孙以出之”的“孙”通“逊”,“知者乐水”的“知”通“智”;“耻恶衣恶食者”的“耻”是意动用法,“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饭”和“枕”用作动词,“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等句都是介词宾语前置。

在文意理解上,12.8章是难点,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

源自本课的成语不少,它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并且流传至今,富有鲜活的生命力。

可以让学生找出并造句,以带动文本研读,并激发学生对《论语》的热爱。

有些成语的意义后来发生了变化,可通过讨论、辨析引起学生的注意。

本课7.16、7.19两章孔子自道的文字,为我们传神地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可敬又可爱的夫子形象。

可以让学生揣摩孔子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以感受夫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从而形象地理解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

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原文的内涵,将原文具体化。

如从7.6章看,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可以让学生讨论本章对当前素质教育的启示,以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生动地理解《论语》在今天的应用。

如可让学生以“市场经济时代的义利观”为题,展开讨论。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一、此题意在使学生体会《论语》的写作手法。

形象地表述孔子心境的,可以7.16章和7.19章为例。

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

“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

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⑴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⑵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⑶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

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

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二、此题意在使学生放开思路,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三、此题意在使学生对前人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参考本课“相关链接”。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

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四、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尝试进行力所能及的研究,通过系联、归纳、比较,发现语言规律,进而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探究的兴趣。

一至六课的问字句有:子贡问政(一课),哀公问于有若曰(一课),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一课),南宫适问于孔子曰(一课),颜渊问仁(二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二课),子夏问孝(二课),宰我问(二课),[使子路问津焉(四课)],问于桀溺(四课),子路问曰(四课),子张问曰(五课),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六课)。

可按其搭配关系分类如下:⑴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一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二课),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六课)⑵子贡问政(一课),颜渊问仁(二课),子夏问孝(二课)⑶哀公问于有若曰(一课),南宫适问于孔子曰(一课),问于桀溺(四课)⑷宰我问(二课),子路问曰(四课),子张问曰(五课)据以上归纳整理可以看出,问字句在论语中的使用很有规律:凡在“问”字之后与之直接相连的成分,都是“问”的直接宾语,即所问的内容(第四类“问”字后面没有宾语,问的内容紧接在“问”字后,以问话的形式出现,与第二类性质相同);凡间接宾语即所问的对象,都以介词宾语表示,形成“问X1 (直接宾语)于X2 (间接宾语)”的格式,这与现代汉语的双宾语格式“问X1 X2”是不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