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一)孔子与老子

高中历史(一)孔子与老子

课时跟踪检测(一)孔子与老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且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
A.重视思想教化使人向善
B.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
C.推行仁爱缓和社会矛盾
D.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主张维护等级秩序,重视思想教化使人向善是孔子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正确;推行仁爱缓和社会矛盾是孔子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是孔子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

这说明孔子的“仁”()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解析:选D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A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理论体系不完善,故B项错误;60多处“仁”,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C项错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60多处“仁”,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D项正确。

3.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这表明儒家思想()
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C.认同情感的积极性
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儒家要求人应该讲情义。

主张建立礼乐制度是要求人应该
遵守等级名分,故A项错误;宗法制讲究血缘亲情,故B项正确;儒家要求人们认同情感的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情感的作用,故C项错误;人文理性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人的作用,故D项错误。

4.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解析:选B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

5.《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

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解析:选B孔子在当时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不可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A项错误;被孔子修订整理后的《春秋》成为儒家经典著作,随着儒学官方正统地位的确立,其伦理教育功能日益显现,故B项正确;《春秋》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的价值在于保存史料而非维护贵族社会,故C项错误;《春秋》的体例是编年体而非纪传体,故D项错误。

6.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

该思想()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
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与材料内容相符,故A项正确。

7.现代学者对老子生活的时代有不同主张,胡适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早于孔子;钱穆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晚于孔子。

下列关于此问题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此问题只能通过发掘老子的墓葬才能解决
B.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胡适的观点正确
C.研究《老子》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推测时代
D.应该由国内外学者通过民主表决加以确定
解析:选C老子的墓葬无法确知,故A项错误;史载也是后人的记载,不能说明胡适的观点正确,故B项错误;《老子》一书的语言风格能够帮助我们推测他所生活的时期,故C项正确;由国内外学者通过民主表决加以确定并不合理,主观性太强,故D项错误。

8.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主的要求。

这种现象()
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解析:选C材料中老子“少私寡欲”与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对君主的要求,不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的社会现象,故A项错误;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老子与孔子思想均要求君主控制欲望,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老子与孔子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不会直接导致贵族社会的瓦解,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材料二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材料三网络时代的解读:众说纷纭
网民1:孔子的儒教是统治中国劳动人民两千年的封建意识形态,孔子本人也是个学术庸才,所创立的儒学不过是当时社会中一系列道德习俗的大杂烩,其著述毫无逻辑可言。

网民2:孔子思想的精华极具普世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也获世界认同,应对他尊敬。

盲目反孔,其实是不懂孔,无知的表现。

声嘶力竭,不怕被笑话吗?
(1)据材料一观点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6分)
(2)“三十而立”一般被理解成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简述孔子的人生目标和为实现其人生目标而进行的努力。

(6分)
(3)请任选一位网民的观点,概括其对孔子的评价。

说明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克己复礼”的内容回答;第二小问,注意从其“政治思想”方面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2)问,从所处时代入手,结合孔子的活动如“教育、周游列国、整理文化典籍”等方面回答。

第(3)问,结合两段材料,对其中一种观点评价,本题具有开放性,回答哪种观点,自圆其说,皆可。

答案:(1)政治倾向:孔子希望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

异:孔子主张德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2)目标: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传承礼乐文化。

努力:创办私学,收徒讲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整理文化典籍,倾注自己的政治理想。

(3)网民1观点:认为孔子代表封建意识形态,对其持否定态度。

理解:其对孔子的认识是片面的。

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当作了统治工具,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网民2观点:孔子代表中国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理解: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具有普世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