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法律法规(下)13.7.18
第二章法律法规(下)13.7.18
师对违纪学生进行罚款,朱老师拒绝了建议, 体现了朱老师( )。 A.乐于奉献 B.因材施教 C.依法治教 D.廉洁从教
答案:C
7/5/2015
•
案例3:某幼儿教师王云,2003年来园工作。工 作一年后,与一男恋爱并迅速确定关系。之后, 她经常无故缺课、迟到、早退,并在园内组织的 多次业务考核中成绩不合格、不称职。园长多次 劝导无效,在2005年3月将其解聘。王云不服,她 认为她与幼儿园签订的五年合同还未到期,法律 保障其教育教学的权利,幼儿园不应对她进行如 此处理。 • 你认为王云的说法是否有法律依据?园方是否 有权与王云解聘?
7/5/2015
一、教师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学术研究权 3.管理幼儿权
4.报酬待遇权
5.参与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7/5/2015
真题:胡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但 学校领导担心教学改革失败,且有些教师也反对他的改革 计划。胡老师应该做的是( )
A . 坚持改革,这是教师的权利
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7/5/2015
义务 1.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2.履行聘约、完成任务; 3.开展教育活动; 4.尊重、关心、爱护幼儿;
5.制止、批评、抵制有害幼儿健康的行为和
现象;
6.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三、依法从教 (一)依法从教的含义
幼儿教师应享受下列权利:
(1)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
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3)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 带薪休假的权利; (5)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7/5/2015
• 2.幼儿财产权的保护
•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2条: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 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
• 3.幼儿受教育权的保护
• 《宪法》第46条第1款:公民有受教育权利和义务。受教 育平等权。 • 《教育法》第9条第2款 •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 •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21、23、24、25条
二、幼儿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保教计划,履行聘约, 完成工作任务;
(3)按国家规定的保教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
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7/5/2015
《教育法》第43条: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 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7/5/2015
二、幼儿的基本法律权利
始每月增加的生活补贴,每月 100 元。原来,教委的拨款已 经到位,问题在于该园的主管领导——该镇抓教育的副镇长 (女)不同意给钱。理由是:第一,要保持公办教师与民办 教师收入的平衡;第二,幼儿教师的待遇不能与小学教师等
同。
案例分析 :
第一,该案中政府给的生活补贴属于“其他各种政
府补贴”这一块,属于教师所应享有的按时获取工资
述,可以推断出是指该班班主任孙老师。市教育局接到该投诉后,
要求幼儿园就此事认真调查。幼儿园通过向其他老师询问、与班 上幼儿及其家长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后,认为孙 老师并未有此违背师德师风的严重违纪行为,是因为该家长 平 时与孙老师有些矛盾,所以才会有此投诉。孙老师非常气愤,除
了要求还自己一个清白外,还想知道,该家长的行为是否构成侵
B . 坚持改革,这是教师的义务 C . 放弃改革,这是一时的冲动 D . 放弃改革,这违背教学常规 答案:A
7/5/2015
案例1:女镇长是否侵犯了教师获取报酬待遇的权利? 1996 年 12 月,某市教委计财科按工作常规对所管辖的区 镇教育办进行一年一度的财物审核。经审核,发现该镇中心
幼儿园两名公办教师至今还未领到市教委从 1996 年 1 月开
7/5/2015
(三)作为受教育者的幼儿 《教育法》第42条受教育者的权利: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
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
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 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
7/5/2015
第四节 幼儿的权利保护
一、幼儿的法律地位
(一)作为公民的幼儿
幼儿是公民,应获得公民的一切基本权利,如平等权、人 身权、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等 (二)作为未成年人的幼儿 《民法通则》第12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 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 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报酬权的范围。
第二,上述女镇长的行为违反了《教师法》第七条 的规定,侵犯了两名幼儿园教师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第三,女镇长的行为应依《教师法》第三十八条的
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责令其限期改正等。
案例2:教师名誉权的保护 某幼儿园中班一家长投诉,说该幼儿园中(1)班某老师上班 时间抽烟喝酒,虽然未直接说明是哪位老师,但通过投诉中的描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
——综合素质
第一节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第二节 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第三节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第四节 幼儿的权利保护
7/5/2015
第三节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考点聚焦: 1.理解、识记教师的六大权利和六大义务 2.正确判断教师享有权利的前提
7/5/2015
一、教师权利
幼儿教师的权利主要是指教师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三是侵权人在主观上具有过错。这种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明 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仍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 情节严重的,将会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 可能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等而使损害后果 发生。比如医院未经患者同意,无意中公布了患者患有淋病、梅毒、麻 风病或爱滋病等病情信息,使患者名誉受到损害。 四是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 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 理上遭受创伤。必须强调的是,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心理负担或精 神上受到的折磨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东西,而不是受害人主观上的一种感 受。 本案的关键,就在于最后一个要件,受害人是否受到了社会不公正 的评价和压力,而不是自己主观上的感受。该家长的行为已经构成侵犯 孙老师的名誉权,其投诉属于无中生有故意诽谤孙老师,并造成了一定 的影响,使社会公众对孙老师的社会评价降低。根据《民法通则》第120 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 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孙 老师可以追究该家长的法律责任。
7/5/2015
案例1: 某市某区某街道办事处筹办幼儿园,未经登 记注册,便招收了45名幼儿。 区教育局在处理中认为,兴办幼儿园对于促 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打 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7/5/2015
答案要点:《教育法》第27条关于 “学校及其他
教育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
7/5/2015
• 答案要点: • 王云的说法没有法律依据。教育教学权利是指教师开展
教育教学活动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合理改革和实验的权 利。但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要求权利主体在享有一定 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作为一名教师,享有 我国《教师法》规定的权利的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教育 教学义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不容混淆,王云在其任职期 间的表现,没有遵守园方的规章制度,没有恪守教师职业 道德,没能履行一名幼儿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职责。 • 因此,园方可以作出上述处理。
7/5/2015
案例3:幼儿园保育管理执法案例 某市某区某幼儿园为参加一项比赛。组织该 园中班、大班幼儿练团体操。每天在室外排练3个
小时,排练期问不许幼儿小便,致使个别幼儿体
力不适,直至晕倒。
7/5/2015
案例处理: 该幼儿园组织幼儿排练团体操,打乱了幼儿一日生活 常规,违反了国务院《幼儿园管理条例》第l6条关于“幼 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园的 实际,安排和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但不得进行违背幼儿 教育规律,有损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以及国家教育委 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第17条“不得限制幼儿大、小 便的次数、时间”,第21条“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
犯名誉权?能否追究该家长的法律责任?
案例分析 : 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对自身价值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社会公正 评价的权利。一个行为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应当从以下几 方面做出判断: 一是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 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既可以以口头 方式进行,也可以以行为方式进行。其表现形式是将现有的缺陷 或其他有损于人的社会评价的事实扩散、传播出去,以诋毁他人 的名誉,让其蒙受耻辱,可以称之为 “ 以事生非 ” 。比如,说 某人“是个小偷”,或“是个傻子”等。所谓诽谤,是指捏造和 散布某些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诬蔑他人犯罪、品 行不端、素质能力不高、企业形象不佳等。其特征可以称之为无 中生有, “ 无事生非 ” 。 二是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所谓特定的人是指某个具体 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 具体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同样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