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心理学—1&2 - 副本

运动心理学—1&2 - 副本

第一章运动心理学的简史与任务第一节运动心理学发展简要历程一、世界运动心理学发展简要回顾1、最早出现的运动心理学文献是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特里普利特与1897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研究社会促进效应,观众对运动技能表现的影响)2、格里菲斯建立运动心理学实验室的工作,可被视为运动心理学(sport psychology)学科建立的标志。

3、1965年,由意大利运动医学联盟倡议,在罗马召开了第一届运动心理学会议,成立了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 Psychology, ISSP)4、197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创刊,它沟通了世界各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信息,推动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

5、目前全世界有4种运动心理学专业学术期刊,它们标志着运动心理学作为科学的独立性,也从学术角度推动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运动心理学家》《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应用运动心理学杂志》二、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简要回顾1、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2、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成立3、两会的首任主任委员是马启伟教授第二节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一、运动心理学的三大领域(一)竞技运动领域主要围绕运动员的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而进行的心理选材的主要问题是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指标进行心理选材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帮助运动员以最有效的方式掌握运动技能和表现运动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运动才能;第二,帮助运动员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去应付运动生涯中和运动生涯后的各种挑战。

(二)体育教育领域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增进心理健康这两个问题进行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表现为:诱发运动兴趣,培养锻炼习惯欣赏体育文化,享受身体活动发展健康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三)大众健身领域主要围绕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两个方面进行的前者研究的是参与或退出体育锻炼的原因和影响体育锻炼动机的因素两个问题;后者研究的是长期体育锻炼对健康人心理特征的影响、对患者心理疾病的治疗作用、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等问题。

二、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三、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二)研究体育运动队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三)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四)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四、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项目特征有三个因素影响着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一)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

普及程度高的项目容易找到被试,容易受到运动心理学的关注。

(二)运动项目的性质。

心理因素的作用往往在技能性为主的项目中比在体能性为主的项目中更为明显和突出。

(三)实验控制的难易程度。

第二章运动活动的动机第一节动机概述一、动机的含义动机(motiviation)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它的基本含义是: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

动机是个体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

动机的作用有三类:1、始发作用:动机可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2、指向或选择作用:动机可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或选择活动的方向3、强化作用:动机是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某一活动的力量心理学就是从“方向”“强度”两个角度来理解动机问题,影响方向、强度的因素有两个1、内部需要:个体因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2、外部条件:指的是环境因素,即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各种生物性的和社会性的因素。

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环境引起,但往往是内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二、动机与需要、目的的关系(一)动机与需要1、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处于静态时则不成为动机2、行为并非全部由需要引起(二)动机与目的1、动机和目的可能是完全一致的2、动机和目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3、有时目的相同但动机不同,有时动机相同但目的不同三、驱力与诱因驱力是驱使有机体进入活动,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部激起状态,即“内部需要”诱因是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即“环境因素”四、动机的种类(一)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1、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称为生物性动机(biological motivation),如饥、渴2、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称为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ation),如成就动机、交往动机(二)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1、以直接兴趣为基础,指向活动过程本身的动机是直接动机(direct motivation)2、以间接兴趣为基础,指向活动结果的动机是间接动机(indirect motivation)运动员在训练中往往同时受到这两种动机的驱动(三)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1、缺乏性动机(deficiency motivation)是以排除缺乏、制止破坏、避免威胁、逃避危险等需要为特征的动机。

它包括生存和安全的一般目的,缺乏性动机以张力的缩减为目的。

2、丰富性动机(abundancy motivation)是以体验乐趣、达到理解、寻找新奇、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和有所成就等欲望为特征的动机。

它包括满足和刺激的一般目的。

它趋向张力的增强。

丰富性动机受诱因激发而不是受驱力激发,力图把刺激保持在高水平上。

(四)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概念】1、来源于客观外部原因的动机称为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动机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人通过某种活动获得相应的外部奖励或避免受到惩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性需要。

2、来源于主观内部原因的动机称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内部动机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通过积极参加某种活动,应付各种挑战,从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莫大的快乐和效能感。

【关系】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这主要取决于外部奖励的方式以及运动员对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重要程度的认识。

真正影响行为自我激发和调节的是人们对行为的自主性或控制意识。

自主性是指自主选择行为和承担行为责任的程度;控制性是指在某种压力下做出特定行为的程度。

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与三个问题有关1、是否有强有力的外部奖励使运动员产生反应2、是否使运动员体验到了最初的成功(即外部奖励使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在提高)3、是否使运动员意识到外部奖励并非最终的奖赏,而对所达到的成就产生的自我满足感才是最终的奖赏。

如果答案均为“是”,则外部动机会加强内部动机第二节动机理论动机领域研究的趋势是对影响动机的两种认识过程的高度重视,即对人的自我观念(如能力感、控制感)和目标价值观念的高度重视一、认知评价理论(一)能力评价、自我决策、内部动机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认为,任何影响自我决策感和能力感得事件都可影响人的内部动机,而且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控制功能和信息功能。

事件的控制功能与人们的自我决策体验有关。

具有高度控制性的事件是迫使人们按照某种特殊方式去行动、思考、体验的事件,具有低度控制的事件是使人们感到自己可以选择做什么和如何做的事件。

事件的信息功能与人们的能力体验有关。

积极信息提示着具备某种能力并可促进能力的提高,消极信息则提示着或确认能力不足。

哪些事件会提高内部动机,哪些事件会降低内部动机1、事件的控制性功能当一种奖励的控制性表现的十分显著,十分强烈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将会下降2、外部因果性和内部因果性如果某一事件加强了一个人进行自我决策的感受和知觉,主观上的因果关系控制点就更偏向于内部,内部动机也会提高。

3、事件的信息性功能如果某一事件所包含的信息可以标志人们从事某种有意义的活动的能力并使人们体验到进行自我决策的因果性,我们就说这一事件的信息性很强。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如果某一事件的信息性很突出,内部动机就将随着人们对能力的感受和知觉而变化,能力感得提升会导致内部动机的加强,能力感得下降会导致内部动机的减弱。

能力感在反馈和内部动机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就反馈对内部动机的影响来说,反馈的数量并不是关键性的因素,反馈的意义才是关键性的因素。

4、信息性功能和控制性功能积极的反馈中如果含有控制成分,对内部动机激发效果较少以颁奖为例,传递积极反馈信息并相对不含控制性评价的奖励也可能对没有得到奖励的人产生始料未及的消极影响。

5、个人差异控制点不同,内部控制倾向的人往往将奖励解释为信息性的,而具有外部控制倾向的人往往将奖励解释为控制性的。

6、竞赛中的信息性和控制性问题(二)认知评价理论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与作用竞技体育中强调取胜的控制性方式对体育教育和业务体育活动不适用,在体育教育活动和业务体育活动中,主要目标是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本身的兴趣和认识,鼓励人们终身都积极参与健身活动。

二、自我效能理论(一)自我效能、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自我效能源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己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效能信息(行为成就、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决定效能期望,进而决定行为和思维模式(二)自我效能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自我效能越高,努力程度越高,运动成绩越好(三)自我效能与运动动机的关系自我效能高者,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也较高,反之则低(四)自我效能的改善和提高通过鼓励性的暗示、表象等方式均可有效提高自我效能,在体育运动情境中提高的自我效能,可以迁移到其他生活情境,提高人们生活的自信心。

三、目标定向理论(一)任务定向、自我定向、内部动机目标定向理论(goal orientation theory)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确定哪些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会影响人的主观能力,这种主观能力又如何影响人的后继行为及其效率。

同自我定向相比,任务定向可更好地提高人们的能力感,而这种能力感对人们的运动成绩以及从事体育活动的持久性均有重要影响任务定向会激发对任务的直接兴趣,而自我定向则会导致内部动机的降低(二)目标定向理论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与作用在竞技体育领域中,任务定向自然会有助于运动员能力感得提高和内部动机的维持,但无法回避自我定向的问题,他们将不得不在同他人的能力比较中生存第三节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大多数人的需要可以归为三类:接受刺激、追求乐趣的需要,从属于一个集体的需要,展示才能和自我价值的需要(一)满足运动员追求乐趣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运动员的能力适合练习的难度2、使训练方法和手段多样化3、让所有人都积极参与4、在练习中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分配任务5、允许运动员在训练中有更多的自主权(二)满足运动员归属集体的需要(need for afflilation)(三)满足运动员展示自我的需要感到自己有价值(能力与成功)的需要是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强烈的需要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强化(reinforcement)是指出现可接受的行为时,或者给予奖励,或者撤除消极刺激的过程积极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出现特定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消极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通过撤除消极的结果来鼓励特定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