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第一章内容第一节运动心理学怎么发展起来的1.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最早出现的运动心理学文献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诺曼.特里普里特于1897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

3.在1913年的洛桑会议上,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明确提出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推动了心理学与体育运动相互结合的科学历程。

4.1923年,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的格里菲斯在美国伊利若斯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26年,他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运动心理学教科书《教练心理学》。

1928年,又出版了《运动心理学》。

1938年,成为体育运动心理咨询专家。

5.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运动心理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其重要的标志有两个:第一,1965年,由意大利运动医学联盟倡议,在罗马召开了第一届运动心理学会议,成立了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此后,每4年召开一次国际运动心理学会议。

第二,197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刊物《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创刊;2003年,改版为《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

6.苏联在二战后成立了“运动心理委员会”;美国在1967年成立了“运动心理学全国协会”。

目前世界上有4种运动心理学专业学术期刊。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1.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运动心理学会成立。

2.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心理测量、心里选材和运动心理训练、心理咨询。

3.运动员心理测量是心理选材和心理训练的第一步。

广义的体育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之相对的学科是: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身体锻炼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涉及的三大领域:运动心理学包括: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

于是广义运动心理学涉及三大领域:竞技运动、大众健身、体育教育。

第二节一.运动心理学在哪些领域开展研究?1.竞技运动领域2.体育教育领域3.大众健身领域竞技运动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运动员的心理测量、心理选材、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的。

体育教育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增进心理健康进行的。

大众健身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的。

二、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2、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3、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4、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第二章运动活动的动机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2.动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和强化作用。

3.驱力:也称内驱力,是驱使有机体进入活动、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部激起状态,是从后面对行为的推动。

4.需要:个体因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

5.任务定向:是指学习的目标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个人成绩,强调同自己的过去比较而建立成绩标准并注重个人的努力程度。

6.自我定向:是指学习的目标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在同其它人比较的基础上建立成绩标准。

7.认同方法:8.认知评价理论:从人的内部动机出发,强调人的兴趣感、能力感、控制感和主动感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对于哪些因素对内部动机影响最大。

第三章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1. 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2. 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的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状态含三种主要成分:分别为生理唤醒、情绪体验以及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忧的认知表征。

3.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主观感受,也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4.特指焦虑:是一种人格特质,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5.躯体焦虑:是焦虑的生理性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6.认知焦虑:是焦虑的认知性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忧和干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第四章运动活动的归因1. 归因: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2.归因模式:由维纳等人提出,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解释归纳为4个方面:能力高低、任务难易、努力大小和幸运与否。

这4个方面构成了两个难度:内外空和稳定性。

3.归因的建议:1.进行积极的反馈2.增加成功的体验3.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4.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第五章运动员的自信1.运动自信:是个体对通过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获取胜利的信念和确信程度。

2.特质运动自信:是指个体通常对其具有的能力的在竞技运动中获取成功的信念和确信程度。

3.状态运动自信:是指个体在某一时刻对其具有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获取成功的信念和确信程度。

如何建立自信?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第一节心理训练的性质和目标是什么1.心理训练:广义来讲,是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训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

狭义来讲,心理训练是采用特殊手段使受训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

2.目标设置:是指对动机性活动将要到达的最后结果进行的规划。

3.目标设置训练:是根据有效推动行为的原则设置合理目标的过程。

有效目标设置原则:1.根据学生的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3.设置既有挑战性但又有可实现的目标4.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目标5.既要设置目标要提供反馈6.应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7.教师与学生共同目标4.放松训练:是以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过程。

放松训练的作用有:1.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2.降低由情绪紧张而产生的过多能量消耗,使身心得到适当休息3、为进行其他心理训练打下基础5.自生放松:是一种通过暗示语使身体各部位直接放松,最后达到全身放松的方法。

自生放松强调的是呼吸调节、温暖感和沉重感。

自生放松的6种练习:沉重感、热感、平静心脏、呼吸、胃部、额头。

6.渐进放松:是一种通过暗示语使身体各部位先紧张再放松,最后达到全身放松的方法。

渐进放松强调的是肌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放松的准确体验。

7.暗示训练:也叫自我暗示训练,是利用言语等刺激物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

8.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的过程,目的是适应各种比赛条件,保证技术战术在变化的情境中也能得到正常发挥。

模拟训练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两类。

几种常见的模拟训练方法?1.对手特点的模拟2.不同起点比赛的模拟3.裁判错判误判的模拟4.观众影响的模拟5.对观众的影响的模拟6.比赛时差的模拟7.地理环境的模拟8.场地、器材的模拟一.现代运动训练完整体系:心理训练、战术训练、技术训练、身体训练二.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清晰的感觉知觉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表象能力、自信心、适应能力、适应的注意能力、自我激发的能力、抗干扰的能力、意志力三.心理技能训练常用方法:目标设置训练、放松训练、表象训练、注意力训练、模拟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系统脱敏训练。

四.影响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因素:可控因素:身体能力、技术战术、心理能力不可控因素:比赛对手、比赛机会、裁判、比赛场地、器材、气候五.心理训练的作用:1.促进学生和运动员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确保技战水平的充分发挥。

2.有助于学生和运动员完善地掌握和改进运动技能。

3.有助于学生增强意志品质4.有助于克服紧张情趣,提高情趣调控能力5.有助于消除身心疲劳6.有助于消除轻微的心理障碍第十三章比赛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1.比赛方案:是教练员和运动员根据比赛目标而为比赛进程制定的详细计划。

2.心理定向:也称心向,指对同类刺激按固定方式予以反应的心理倾向。

3.比赛心理定向的第一个原则是过程定向。

4.比赛心理定向的第二个原则是当前定向。

5.比赛心理定向的第三个原则是主位定向。

一.赛前心理状态类型?1.赛前过分激动状态2.赛前淡漠状态3.赛前盲目自信状态4.赛前战斗准备状态二.体育赛前的心理准备内容1.明确比赛任务,设立适宜目标2.建立正确的心理定向;遵循过程定向、当前定向和主位定向三个原则。

3.激发良好的比赛动机4.形成最佳情绪状态5.树立必胜信心6.培养战斗意志7.指导运动员建立比赛中的思维程序和行为程序8.赛前心理战术和策略准备三.赛中运动员丰富的情绪体验1.运动兴奋情绪2.运动振奋情绪3.运动悔恨情绪4.运动竞争情绪5.运动陶醉情绪6.运动荣誉感、自豪感、义务感、责任7.过度紧张情绪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体育的心理特征:1、绝对信任老师2、兴趣广泛,求知欲强3、喜欢表现自己4、注意力极易分散5、定向定位能力差6、喜欢当领头人7、不知疲劳8、不畏冷热9、不分男女界线10、喜欢有节奏的练习11、对胜负不过分计较12、紧张引起发呆或心跳加快13、对自己力量估计不足14、在游戏中害怕强者15、发生意外束手无策16、夸大性告状17、得意忘形,就地打滚18、兴奋引起尿意小学高年级儿童学习体育的心理特征:1、好学向上,竞争性强2、喜爱惊险动作,好奇心重,自不量力3、强弱界线分明,以强欺弱4、性别特征,男女界线十分突出5、斤斤计较胜负,互不服输6、害怕舆论,舆论具有约束性7、逃避耐力训练高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体育教学组织好静胆怯灵巧性较差爱美神秘感怕丑自尊心强兴趣集中运动能力差异大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消除:恐惧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心理挫折的产生原因及消除办法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与消除办法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恐惧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1、产生原因教材难度增加过快;运动负荷过大;运动项目及技术动作的特点的影响;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械的影响;伤害事故的影响;心理素质差;保护与帮助不当2、消除办法激发学习动机;在组织教法上消除学生恐惧心理;加强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练习;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注意安全,预防损伤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及消除办法:1、产生原因(1)外部原因:υ教材的难度和密度超过了学生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学生接受不了,如考核标准太高,无法达到?学生受场地器材等的限制,无法完成动作等。

(2)内部原因:υ学生自定目标过高,不切合自身实际?学生自身努力不够,意志薄弱,自控能力较差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