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的史实,分析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2、知道赤壁之战的史实,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进步性3、掌握魏蜀吴三国建立的相关过程二、【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74-77,用笔划出关键词)1、请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2、请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失败的原因?3、找出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建国者、都城,巩固措施?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的分裂,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五、【当堂训练】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 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6.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7.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其共同原因是:()A.据有关中 B.废除苛法 C.重视人才 D.释放奴婢8.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A.挟持汉献帝 B.在官渡大败袁绍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9.赤壁之战曹操主要败在:()A.远道而来 B.战争的非正义性 C.指挥不当 D.不习水性10.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这表明:()A.蜀锦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B.蜀锦是打败魏.吴的主要武器。
C.蜀锦制造业耗费国家资财,使国库空虚。
D.蜀锦生产技术落后,难与敌人生产相配。
六、【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参考答案:【合作探究】进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三个国家为了巩固统治并企图实现统一,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文化。
所以,比东汉末年阀混战来讲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安定的愿望。
三国鼎立是局部的统一,代表了统一的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当堂训练】1.A 2.C 3.D 4.C 5.D 6.D 7.C 8.D 9.D 10.A《三国鼎立》同步练习1.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刘备称帝④卫温、诸葛直帅万人船队到达台湾⑤南中地区的开发。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2.有人这样描述一场战争:“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发生在公元三世纪初期”,“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他描述的这次战争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这首诗描述的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乱D.赤壁之战4.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地区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5.“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副对联是为了纪念()A.诸葛亮B.周瑜C.刘备D.孙权6.在今天的成语词典中,有许多成语故事来自从春秋到三国这段时间。
下列成语故事与三国中的人物有关的是()A.卧薪尝胆B.三顾茅庐C.围魏救赵D.项庄舞剑,意在沛公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使科学文化异彩纷呈的原因不包括。
()A.经济恢复和发展B.胡汉民族的交融C.中外文化的交流D.统一局面的形成8.某班同学需要了解三国时期历史发展情况,以下材料中最为可靠的是()A.司马迁《史记》B.陈寿《三国志》C.罗贯中《三国演义》D.电视剧《三国演义》9.电视剧《三国》在各大卫视的热播,“三国热”再次升温,下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A.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B.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魏蜀吴三国实现区域性统一,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这首诗所概括的历史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相关()A.诸葛亮B.孙权C.曹操D.周瑜问答题11.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请回答;比较战前袁绍和曹超各方面的实力,分析战争过程中两人的所作所为,总结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
12.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是历史的停滞、倒退”,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题13.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三“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最能高度概括其功劳的是哪一句?(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3)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
14.阅读下列材料: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三国志》请回答:(1)材料描述的是发生在哪一年的哪次战争?(2)根据材料概括在这次战争中曹操战败的原因。
(3)这次战争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答案和解析【答案】1.D2.C3.D4.A5.A6.B7.D8.B9.D10.A11. 战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产生骄傲轻敌情绪,拒绝谋士正确建议,谋士投奔曹操。
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谋士建议,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曹军乘机发动进攻,袁军败退河北。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的确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但在分裂的同时,局部地区的统一仍然存在,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江南地区的经济也得到开发,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所以说这一时期是历史的停滞、倒退是不正确的,这一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
故答案为:不同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分裂,但局部地区的统一仍然存在,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江南地区的经济也得到开发,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
13.(1)由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和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判断是诸葛亮;最能高度概括诸葛亮功劳的是“功盖三分国”;(2)材料一中“取西蜀”指的是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协助刘备进入四川并占领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了联和江东的孙权抗击北方的曹操的战略。
“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赤壁之战。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以火攻曹军战船,大败曹操,是历史上发生在长江流域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3)由材料三“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知,这是诸葛亮给刘备提供的建议。
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这一建议是正确的,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故答案为:(1)诸葛亮;“功盖三分国”;(2)“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3)刘备;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
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14. (1)年代:208年;战争:赤壁之战;(2)原因:曹军中流行疾病;孙刘联军采用火攻;(3)重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解析】1. ①200年,官渡之战;②208年,赤壁之战;③221年,刘备称帝;④230年卫温、诸葛直帅万人船队到达台湾;⑤南中地区的开发发生在221年蜀汉建立后;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魏国建立,结束于280年西晋灭吴。
正确答案是③⑤⑥;故选D.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知道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魏国建立,结束于280年西晋灭吴;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 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历史上称为赤壁之战。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则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西川。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故选C.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注意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时间及影响。
3. 从题干“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可知是公元前208年孙刘联军采取火攻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故选D.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知道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4. 依据所学,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故选A.本题以曹操和袁绍为切入点,考查官渡之战;本题以官渡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 据题干“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可知,题干说的是诸葛亮,“取西蜀”指的是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协助刘备进入四川并占领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了联和江东的孙权抗击北方的曹操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