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
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国时期政局变迁的深入剖析,引领学生感受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东汉末年的“乱局”—有识之士的“谋局”—赤壁之战后的逐渐“入局”—曹丕代汉后的“定局”—三家归晋的结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从三国主要人物的经历得出以下认识:抱负是事业做大的根基、情怀是事业更远的保证,而规划则是梦想转变为现实的催化剂。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赤壁之战结局的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实物导入】
展示从淘宝网购的两个迷你铜鼎,一为三足圆鼎,一为四足方鼎。
告诉学生古代铸造的铜鼎之中,以三足圆鼎为主流。
而鼎的功能则经历了:食器—礼器——政权象征的转变过程。
鼎作为政权的象征传说自禹建立夏朝始,后商灭夏,鼎迁于商,武王伐纣之后鼎又迁至洛阳。
后来秦朝建立之后九鼎下落不明,而政权象征遂又变成了传国玉玺。
那么鼎跟我们这节课又有何关联呢?
由此,过渡到本课,板书“三国鼎立”
为什么用这个标题?因为三国的相互独立状态对应了鼎三足分立的状态,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鼎具有政权象征的意义。
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治格局,它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
【一、乱局】
1、因何而乱?
乱局是东汉末年各种政治势力变化消长的结果。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于是便有了农民起义。
东汉朝廷无法镇压叛乱,便将地方上的刺史升级为州牧,让他们招募兵马进行平叛,结果导致州牧力量坐大,进而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
势示意图)
2、乱得入何?
军阀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彼此之间经常发生混战,如此一来就苦了天下的老百姓。
人民游离失所,朝不保夕,于是大量流亡,人口锐减,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的悲惨景象,这也使得人们发出了“乱世人不如太平犬”的感叹。
3、如何收拾?
面临这样的乱世,我们不禁要问:谁来终结这个乱世?谁来救民于水火?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军阀,那结束这个乱世也得靠军阀,当然是其中最强大、最有能力的军阀。
当时的军阀按境界可分以下三类:
(1)意图自保:刘璋、刘表、张鲁为代表,这类军阀或称之为垃圾军阀
(2)雄霸天下:袁绍、袁术、吕布为代表,虽有称霸天下之志,却无救世济
民之心,可称一般军阀
(3)一统江山: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以救民水火、实现太平为宏愿,
可称为杰出军阀。
纵观当时的天下,能终结乱世者非第三类军阀不可,即曹操、刘备与孙权。
(图片展示三人的剧照)三大军阀之中,曹操崛起最早。
提问(1)依据材料1,概括曹操崛起的主要因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为:
政治: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经济:采用屯田,发展农业生产
提问(2)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是什么?依据材料2说明曹操胜利的原因以及此次战役的历史意义。
学生:官渡之战;战术运用得当,偷袭袁绍军粮;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之后,天下的局势逐渐趋于明朗,此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为将来谋划大局,于是便进入第二个篇章
【二、谋局】
首先,我们来看曹操的规划,这可以从他的一系列行动之中看出,我们可以将之概括为:一统天下,惟我独尊。
东吴的鲁肃给孙权制定的方案可概括为:两分天下,徐图进取
公元207年,寄居刘表之下的刘备三次光顾诸葛亮的茅庐,请出了一代高士孔明,于是有了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其主张简言之:三分天下,联吴伐曹。
三种大局的规划,天下会进入哪一种格局?
【三、入局】
三种方案,到了公元208年,实际只剩下了两套方案,因为随着荆州主刘琮的投降,曹操势力大张,东吴的孙权已经失去了独力抗击曹操的可能。
于是,鲁肃适时调整了自己的规划,改为联刘抗曹,和刘备集团的方案已经殊途同归。
那么天下局势是一统江山还是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决定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3,指出赤壁之战的时间与交战双方。
2、依据材料4,概括曹军失利的主要因素。
引用孙武的话进行战术分析: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定局】
之所以说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而非标志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因为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其一是三国的疆界未定,其二是三国的国号未成。
1、定界(出示公元218年、220年两张地图)
赤壁之战后,刘备虽然军事力量有所增强,但未有足够地盘,于是向孙权借得荆州的襄阳与南阳,并以此为根基迅速扩张到几乎整个荆州,并于数年后吞并了刘璋的益州(今天的四川);曹操赤壁之败后,全力在北方经营,最后统一了北方;东吴向刘备索取荆州未果之后,利用关羽的失误,夺回了荆州并杀死了关羽。
此后,三方力量维持了大体的平衡。
2、定名。
公元220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继位魏王,不久逼使汉献帝禅位于他,称帝洛阳,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吴王,并于229年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定位。
三国鼎立时期,虽然仍有战争,但总体而言实现了局部统一,为以
后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国为了赢得生存的空间及统一的优势,都很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因为各自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发展之时各有其侧重点。
曹魏地处中原,农业技术先进,故而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孙吴邻近大海,故而注重发展海外贸易,这又必然会重视造船业的发展;蜀汉政权之内,少数民族众多,故蜀相诸葛亮重视改善民族关系,七擒七纵孟获即是典型案例。
【五、结局】
263年,司马氏家族灭掉了刘禅的西蜀政权;266年,司马氏家族篡夺曹氏家族的政权,建立了「晋」王朝;到公元280年,司马家族扫平了孙氏在南方的帝国。
至此,中国重新归于一统——「三国」这个英雄辈出、波澜壮阔的大传奇时代终于结束了
【六、并非结局】
由上图可以看出西晋不过是实现了短暂的统一(280—316)年,很快天下又进入了一个更长的大分裂时期,即南北朝对立。
故而,我们刚刚所说的结局其实并非结局。
【学史感悟】
1、没有抱负,事业不可能做得更大;
没有情怀,行程不可能走得更远;
没有规划,梦想不可能变成现实。
2、中国历史进程中,要么统一,要么走向统一。
中国历史长河中,分裂是插曲,统一是主流。
教学后记:
本课是应苏州市课改展示课的要求而设计,为了彰显新课程标准(初中新的课程标准尚未问世,高中新的课程标准草案已经出台)中强调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等五大素养,我决定打破教教材的常规教学思路,改为对教学内容重新建构并有机结合历史教材,从宏观视野角度即政局的变化来统摄整堂课。
当宏观格局确立后,我开始按自己的知识构架去搜寻材料,当所有材料准备完全后再进一考虑导入课堂的问题,接下来认真准备教学过程中语句的锤炼及段落之间的过渡,最后提炼出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
最后的教学实施基本达成了教学预期目标,也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我还要走得更远。
中考链接
(2014广东珠海,45)某摄制组要拍摄三国鼎立时期的电视剧,在孙权的书房中布置哪一道具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A.《史记》
B.指南针
C.临摹的《兰亭序》
D.《资治通鉴》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六朝古都、十代都会。
下列曾以此为都城的是
A.吴国
B.辽代
C.北
宋 D.元朝
【巩固练习】
1.200年,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B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军阀是( A )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刘备
C.刘备和孙权
D.曹操和孙权
3.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役是( A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4.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的是( B )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曹爽
5.三国时,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A )
A.台湾
B.澳门
C.日本
D.爪哇
6.“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 D )
A.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
B.官渡之战曹操取胜
C.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军
D.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