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尿液生成及排出
肾小球肾炎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的改变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试试看:
1、肾单位由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构成。
正确
错误
2、肾小球滤过是形成尿液的第一步,没有滤过 就不可能有尿。
正确
错误
3、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当血浆晶 体渗透压下降时,有效滤过压升高。
被重吸收 第三类,如尿素、尿酸、SO42-、PO43+等代谢终产物,仅 小
部分被重吸收,肌酐完全不被重吸收。 2、肾小管各段重吸收功能不同 3、重吸收的有限性
(一)肾小管重吸收的方式
1、被动重吸收:肾小管液中的水和溶质,依靠物 理和化学的机制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到小管外组 织间液的过程。
其动力来自于浓度差引起的扩散、渗透压力和电位差 造成的静电引力
是带负电的酸性糖蛋白
(二)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小动脉处有效率过压为 15mmHg,可生成超滤液 出球小动脉处为 0,不生成 超滤液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液量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流量的比值
滤过率和滤过分数: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3、髓袢升支细段重吸收:对钠、氯离子通透性很高;对尿素、 水通透性很小
4、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氯化钠被主动重吸收;对水的通透 性很低
5、远曲小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水(10%),将钾、氢离子和氨转运进管内, 而将钠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转运出肾单位 6、集合管的重吸收:
(二)肾小管对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肾小管各段的重吸收功能: 1、 近曲小管的重吸收: 约67%的钠离子被主动重吸收(耗能),同时伴有 水(65~70%)和氯离子的吸收; 近2/3的钾离子被主动重吸收; 近80~85% HCO3-被动重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全部被吸收
2、髓袢降支的重吸收:重吸收水(10%)
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不依赖肾外神经支配而使肾血流量
在一定血压变化范围内能保持不 变的现象 BP:10.7~24.0kPa时,肾血流量相对恒定
2、神经体液调节:体位改变或运动、紧急情况 下,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调节肾血流量,使之 减少,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
三、肾功能概述: 1、尿量:1000ml-2000ml/24h;
第八章、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排泄:机体将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异物和过剩的物质排出 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呼吸——CO2 、H2O 消化——胆色素、无机盐 皮肤——H2O、少量无机盐、尿素 肾(最重要)——大量、多种代谢终产物物
排泄的作用: 1、维持钠、钾、氯、钙、氢等离子的适当浓度 2、维持适当的水含量 3、维持一定的渗透浓度 4、清除代谢终末产物 5、清除异物和(或)他们的代谢产物
吸收速率:取决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2、主动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 把小管内的某些物质逆着电化学梯度转运到小管外组织间 液的过程。
动力:来自于肾小管细胞代谢过程所释放的能量 方式:为依靠细胞膜上的离子泵或载体的转运,或通过胞 饮。如葡萄糖的吸收、钠离子的重吸收和蛋白质的重吸收。
正确
错误
4、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胶体渗透压从入球端到 出球端是逐渐上升的。
正确
错误
5、血压从13.3kpa (100mmHg) 增至21.3kpa (160mmHg) 时,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增加
正确
错误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原尿在肾小球囊内形成,在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被重 吸收送回血液。 重吸收特点:1、重吸收的选择性 肾小管对滤液的吸收可分三类: 第一类,如葡萄糖、氨基酸能全部被重吸收; 第二类,如水、电解质(钠、氯、钙、镁、钾离子)大部分
第一节、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特征 一、 肾的结构特点: (一)肾单位(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鲍曼氏囊)(内层、囊腔、外层)
肾小管 近球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细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球小管 远曲小管
皮质肾单位:占85~90% 特点:主要分布在中外皮质层
肾小球体积小、髓袢短 入球小动脉口径大 出球小动脉的毛细血管全部
包绕在肾小管周围 近球细胞所含肾素少 功能:滤过
近髓肾单位: 特点:分布于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
肾小球体积大、 髓袢长 出入球小动脉口径一致 出球小动脉的毛细血管分布
在二个部位 近球细胞不含肾素 功能: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二)集合管 接远曲小管,开口于乳头 作用:浓缩尿液
(一) 滤过的结构基础 结构特点:1、血管网分支多,过滤表面积大 2、出球小动脉直径小于入球小动脉,使血流阻力
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较高 3、滤过膜: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有大小不等的微小细孔 2) 基膜——有致密的细纤维网 3)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有许多大小足状突起
*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 *大分子物质(分子质量70000以上)不能通过; *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少量通过。 电学屏障作用: 滤过膜上含有的唾液酸糖蛋白
(三)近球小体(肾小球旁器) 主要位于皮质肾单位 近球细胞(颗粒细胞):分泌肾素 系膜细胞:吞噬功能
致密斑:感受远曲小管液中氯化钠 含量的变化,将信息传递给
颗粒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血流量大:肾皮质血流量大,约占全肾血流量
94% (与滤出有关),髓质仅占6%,其中内髓 血流量不到1%,对浓缩尿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2、由肾动脉来的血液要流经两段小动脉和两段毛细 血管网。 3、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有利于血浆成分的滤出 4、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低,有利于肾小管的 重吸收。
﹥2500ml——多尿(失水) ﹤150ml——少尿(代谢终产物积聚) ﹤ 100ml——无尿(尿毒症) 2、尿的理化特性: 3、肾的内分泌功能: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超滤过作用: 滤液的成分与血浆相似 原尿(肾小球滤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