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管理学到底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
管理学到底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 年第 1 06 期
管理字到底是一门艺束还是一门科导
刘海建,陈传明
( 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 209) 103
作为一门兼具实践性与学术性的学科,管理学 越来越得到企业实践者与理论者的关注。然而, 从 目前来看,我国管理学的发展似乎遇到了发展的 “ 瓶颈” 。很多企业实践者认为,我国管理学教育非 常空洞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 “ 万金油” :涉及各 门 学科 ,但实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因此我国管 理学教育 比较失败,不能为企业提供有意义的指 导。而很多学术界的人士虽然忙于做学术研究,但 对于解决以上实践应用问题却一直苦无良策。 这一问题本质上是关于我国管理学科应该如何 定位的问题。古今中外,管理学不外乎涉及两个定 位:到底是一 门艺术还是一 门科学?一些学者主 张,管理学首先是一门艺术。英国企业历史学家摩 根・ 威策尔认为,社会上的很多政治家、军事家、 银行家等伟人都是管理学家。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首先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一个主 张“ 制度建设”的管理学家;普鲁士军队层级制组 织的构建者— 当时的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长毛奇也 一直被西方认为是一个出色的组织管理者;而近代 中国洋务运动的先驱李鸿章也被认为是一个管理学 家。在实践中的管理 ,可以借用 8 年前我国古代 0 杰出的管理学家兼军事家岳 飞 的一句话来 概括 : “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加拿大研究战略管理的学 者亨利 ・ 明茨伯格认为 ,在现代 MB A教育中,应 该把管理学看作一门 “ 艺术” ,而非当作纯粹的重
第一 ,我国管理学科的历史还很短。美国管理 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 世纪下半叶美国建国之初 , 8 而我国管理学教育起步相对 比较迟。建国后我国在
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管理学科,中间由于 1 年动 0 乱而一度中断,在 2 世纪 7 年代又重新恢复了管 0 0 理学教育。到了 8 年代,管理学教育才逐渐走上 0
视数量分析的学术研究,否则,培养出的 MB A不 具有任何竞争力。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管理学当作一门科 学。美国近代管理学先驱弗雷德里克 ・ 泰罗、吉尔 布雷斯夫妇等人强调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当代杰 出的华人管理学者徐淑英 ( n .. si 教授举 A n 5T ) e u 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在管理中强调科学的重要 性。比如飞机是 10 年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的, 93 而在此以前,很多人都希望像小鸟那样可以在天空 自由地飞翔,但总是很难达到这一目的。一直到近 代,流体力学的科学原理被发现,人们才逐渐明白 了小鸟飞翔的道理 ,制造出了飞机。这表明,一个 看似很简单的像小鸟飞翔那样的道理,也总会有很 深奥的科学原理隐藏在背后 。管理学的研究也是如 此。如著名的霍桑实验,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受某种 科学规律的支配,而这种规律就是人群关系学说, 而这种学说正是近代组织行为学的前身。 笔者认为 ,真正的管理学问题同时兼具科学性 与艺术性的特征。现实中管理学定位出现分歧的原 因在于人为割裂 了管理学研究的两个特征。实际 上,任何管理学问题都必须既有趣又严谨。前者是 指所研究的问题必须具有价值 ,对于企业来说具有 指导意义;后者是指解决该问题必须要用科学的方 法来解决 ,使之具有严谨性。实践中的问题与理论 研究中的问题只不过表现形式、目的、解决方法不
工来说是最有利的。 徐教授的研究过程是非常严 j 2 [ 谨的,而所研究的问题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雇用、招聘的核心,是任何一个人力资源的管理者
都难以忽视、并且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因此该问题 不但是严谨的,而且是有趣的。以下是笔者总结的 一个模型 ( 图 1 ,该模型说明了实践者与学者 见 ) 对于管理学的不同认识。虽然两者的侧重点存在分 歧 ,但在重叠的区域,两者具有高度的认同。而这 一区域 ,正是管理学研究最具有价值的区域。
辑性是否清楚?阅读起来是否流畅?( 该论文对 ) 6 于现有理论做出了什么推进或贡献?( 哪些人是 ) 7 该论文的阅读对象?〕 l [ 由此看来 ,对于学习管理学 的目的,我国学者与西方学者的关注点存在一定的
分歧 。 笔者认为,无论是经世济用还是理论贡献 ,最
终还是为了应用 ,只不过在形式上有所区别。前者 是直接应用 ,而后者是间接应用 ,都是为了解决问 题 。而问题包含两类 :一是研究与分析中的问题 ; 二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去解决的问题。无论这些问题 是什么,都必须具备两个特征 :有趣而严谨 。所谓 有趣 ,是指该问题对于现实中的个体、群体、组织 来说都是有价值的,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 ,无论是 对企业 中的管理人员还是理论界的研究人员都是如 此。比如霍桑实验 ,其意义之所以重大 ,主要就是 因为一改泰罗制时代把劳动者看成是机器的传统观 念 ,而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劳动者 ,更加重视劳动 者人的因素,从而奠定了近代行为科学的基础。而 所谓严谨 ,是指管理学研究的方法、手段、过程、 结论要令人信服。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近来管理学 的科学特征越来越得到强调。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 年第 1 06 期
同而已,单纯强调管理学的艺术定位或科学定位都 是不可取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想对我国管理学的 定位与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艺术的角度而言,对于企业来说,管理学首 先要具有价值 ,即有趣。而要解决这样的管理学问 题,那么一定要有系统的方法做指导,即要严谨。 因此 ,管理学问题不仅必须具有实践意义,而且还
20 年第 1 06 期
二、我国管理学科定位与未来发展
为什么长期以来我国管理学的定位一直比较模 糊 ,从而导致实践者与理论者对管理学的认识存在 如此大的差异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
原 因。
与论证 ,所以社会科学发展一直 比较缓慢。而作为 社会科学的分支,管理学更是得不到重视。国内的 很多院校都是经济学科强、管理学科弱。而且,管 理学本身缺乏清晰的特色 ,从而缺乏清晰的定位, 这也影响了人们对于管理学科的认识。 第三,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 因。中国人一般比较强调儒家文化或道家文化。其 中这些文化的出世、人世观念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 响极深。比如儒家文化强调对权威的服从 ,而近代 科学强调一种对权威的质疑精神。而老子 《 道德 经》认为:“ 道可道,非常道。 ”即如果是能够明确 说明的道理,都是小道理 ,而非原来现象的本来面 目。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强调一种 “ 玄学” , 而不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真正的科学。在这种情况 下,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 ,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中国科学之所以在近代 出现了落伍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深 受 《 易经》等道家文化典籍的影响。因为中国文化 强调归纳,而不强调演绎 ,所以,近代科学出现了
落伍的现象。同样道理,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的管理 学研究也很难发展起来。 那么我国未来的管理学科应该怎样发展呢? 第一,管理学科必须有鲜明的定位与特色。为 了我国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重视管理学本身 的特色。管理学主要研究人、群体、组织的动机与 结果,而这与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正好是互补的。当 然,也有的学科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的问题,比 如战略管理 ,既涉及产业经济学的内容 ,又涉及管 理学的内容。重视管理学的定位与特色是我国管理 学得以顺利发展的保证。 第二,管理学的职业教育与理论教育要各有偏 重。我国管理学 的职业教育还有所欠缺。在我国,
7 2
低卫 些 护 粤 吵些 些
趣 味性
严谨性
实舞 早 攀者 寸 管
理学 的观 点
( e sn iri t t) ne g
学者对管理学 的观点 Nhomakorabea严谨 性
Usf ut i i i) c o t a n
( e sn i r tg t ne i )
so 。nrc) pt o t t、过度投资 (vrivs n) a oe n et t 、投 me 资不足 ( ne net et、共 同投资 ( uul udri s n) v m m ta
n s et i e m n 四种方式。徐教授设计了科学的研究 vt )
方法 ,最后得到结论:共同投资的方式对企业与员
要以一定的方法论做指导。从科学的角度而言,管 理学问题一方面要严谨 ,所用的研究方法、手段等 要科学;另一方面,要立足于现实问题 ,即有趣。 这些问题能够引起广大理论研究者的兴趣。比如徐 淑英教授等人在实践中观察到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 雇佣关系可能是不同的,由此也导致了不同的企业
绩效。这种雇佣关系可以分为准点契约制 (ui q s
n l 0 4 5 ( 1 :10 6 a,2 0 ,2 1 ) 6。
如果仅仅把管理学看成是一门艺术,运用管理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学到实践中很容易陷人经验主义的 “ 泥潭” 。而如 果片面地强调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则容易陷人 “ 闭 门造车、纸上谈兵”的 “ 泥臼” ,所研究的理论也 未必对企业具有实际价值。科学的管理学理论必然 是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固然在现实中,企业 高层管理者与大学教授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管理学 , 一个群体重视实践;另一个群体重视理论,然而只 有那些既有趣又严谨的问题,才能够获得双方的认 可。这种问题既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又具有理论 贡献。国内很多学者也认为,有价值的管理学问题 应该 “ 顶天立地” ,既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又立 足于中国的实际问题 。
[ 收稿日 期〕 20一1一2 05 1 6 〔 」 国家自 基金项目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0705 7424 )
[ 作者简介」 刘海建 (95 ,男,山东寿光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师,管理学博士; 17一) 陈传明 (97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5一)
一、管理学教育的目的与本质分析
在此,首先要强调一个问题,学习管理学的目 的是什么?儒家文化强调,人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 当然也是如此 。所以时至今 日,我国的很多理论界 与实践界的人士都强调 “ 经世济用” ,即把管理学 如何用于实践,提高个人修养,实现个人价值,治 理国家等,作为管理学教育的目的。但在国外学者 看来 ,学习管理学的目的首先是研究 ,对于问题的 具体解决方案是政府官员的事情。而一项研究要构 成理论贡献 ,关键是要具备以下 7 个条件 :()该 l 论文有创新吗? ( 该论文 的贡献到底在哪儿? ) 2 ( 该论文的理论逻辑是什么?()作者表达的意 ) 3 4 思清楚吗?( 该论文的严谨性如何?该论文的逻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