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 章审计抽样习题参考答案1.审计抽样的含义是什么?【答】审计抽样是指从某一特定的审计对象(审计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审查,并用样本的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审计方法。
2.什么是抽样风险?抽样风险具体表现为哪几种形式,各自对审计结果有何影响?【答】抽样风险:由于采用抽样审查方法,即并非对总体中 100%的项目进行审查,而只是对抽取的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由此得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
表现形式及影响:(1)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
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过度依赖风险;二是依赖不足风险。
过度依赖风险是指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时,通过样本的考察,得出依赖内部控制的结论,但总体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符合这一结论。
即在审计师选取的内部控制样本中,其有效性好于总体水平,这样对样本考察的结果将导致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给予过度的依赖。
依赖不足风险,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时,基于对样本的考察得出了不能依赖内部控制的结论,但总体的实际情况却是可以依赖的,即对内部控制应该依赖而未予依赖。
(2)实质性测试中的抽样风险。
实质性测试中的抽样风险也有两种:一是误拒风险;二是误受风险。
误拒风险,指在对账户余额的正确性进行测试时,实际上某项余额正确,而审计师通过考察样本却得出该余额不正确的结论,即将事实上正确的余额看成是错误的余额。
误受风险,指实际上某项余额是错误的,而审计师考察样本后却得出该项余额正确的结论,即将事实上错误的余额误作为正确的予以接受。
3.什么是非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答】非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采用抽样审查方法之外的其他原因所造成的风险。
例如,审计程序设计不当、审计方法选择不合理、审计师工作疏忽、审计师专业判断存在瑕疵等原因,导致审计目标难以实现。
具体表现形式:非抽样风险一般难以量化,可以通过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科学、周密设计以及审计工作的适当督导将其消除或减少。
4.审计师应分别采用何种方法对各种抽样风险进行控制?【答】(1)对I类抽样风险的控制。
依赖不足风险和误拒风险都是将正确判断为错误的风险,我们称其为I类风险或α风险。
对I类风险最为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扩大审查的样本规模。
因为增大样本规模,可以提高样本对审计总体特征的代表性,从而使抽样结果更为有效。
(2)对Ⅱ类抽样风险的控制。
与I类风险相对应,过度依赖风险和误受风险都是将错误判断为正确的风险,我们称其为Ⅱ类风险或风险。
控制Ⅱ类风险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进抽样方法。
因为抽样方法越科学,抽样过程的精度就越高,抽样结果的可靠程度也越高。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Ⅱ类风险控制在审计师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5.影响审计抽样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对审计抽样的质量控制包括哪些内容?【答】影响审计抽样质量的因素:(1)样本的代表性。
样本的代表性越强,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就越精确,抽样误差也就越小;(2)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3)由样本审查结果对总体作出的推断。
由样本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的特征对审计抽样工作质量更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审计师还要承担I类和Ⅱ类抽样风险,使得这一推断过程成为审计抽样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4)审计师素质。
审计师能否胜任审计抽样工作,能否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会影响审计抽样的工作质量。
对审计抽样质量进行控制的内容:(1)审计抽样的技术控制。
尽可能选择更科学、更准确的抽样技术,使样本规模的确定更合理,样本的选择更具代表性;(2)审计抽样的实施控制。
在审计抽样的全过程中保证其有效和合理地得以实施;(3)审计抽样的管理控制。
审计组织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审计抽样质量控制体系,并配套一系列必备的实施措施,使审计组织对每个审计抽样项目的管理和控制系统化、规范化,使审计组织的整体审计工作质量得以提高。
6.在采用抽样方法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一般应经过哪些基本程序?【答】(1)确定被审查总体的范围;(2)确定样本规模;(3)选取样本项目;(4)审查样本项目;(5)形成审计结论。
7.在确认被审计总体的范围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被审查总体与具体审计目标的相关性。
确定被审查总体的范围必须与具体审计目标直接相关,这样,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结论才能实现具体审计目标。
(2)被审查总体中项目的同质性。
被审查总体中的项目应具备相同或相类似的性质,否则将影响抽样结果的可靠性。
(3)被审查总体中项目的可辨性。
被审查总体中的项目应具备明显的、共同的可辨识标志,以利于抽样方法的实施。
例如,这些项目是否有预先编号,排列顺序如何都将影响某些抽样方法的实施。
(4)被审查总体中项目的充分性。
被审查总体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一是为保证证据的充分性,二是为保证抽样的准确性。
当总体中的项目很少时,就不能实施抽样。
8.在统计抽样中,样本规模的确定取决于哪些基本因素?【答】(1)总体数量;(2)总体偏差水平;(3)审计结论的精确度;(4)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
9.什么是随机原则?它对样本的选取有何影响?【答】随机原则是指在选取样本时,总体项目选中与否完全是由概率因素决定,主观因素不起任何作用,因而每一个总体项目都有同等被选中的机会。
影响:一般来讲,样本项目的选取越遵循随机原则,其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就越高。
10.在审计抽样中经常采用的选样方法主要有哪些?【答】(1)随机数表选样法;(2)系统选样法;(3)分层选样法;(4)货币单位选样法;(5)整群选样法。
11.运用随机数表选样的步骤是怎样的?【答】(1)对总体项目进行编号。
(2)从随机数表中任选一行或任何一栏开始,按照一定的方向(上下左右均可)依次查找,符合总体项目编号要求的数字,即为选中的号码,与此号码相对应的总体项目即为样本项目,一直到选足所需的样本量为止。
12.系统选样法如何使用?该方法有哪些特点?【答】使用方法:系统选样法又称等距选样法。
使用系统选样法时,审计师首先计算抽样间距,然后从第一个间距中选择一个随机起点,以随机起点作为开端,按照计算的抽样间距等距离地选取样本。
特点:系统选样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但只有在总体的特征随机分布于总体中时,选择的样本才具有代表性。
13.为什么要对总体进行分类?【答】分层选样法是按照一定标准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对各层次或各种类型的项目进行随机选样。
严格地讲,分层选样法并非一种独立的样本选择方法,它必须结合随机数表法、系统选样法等方法使用。
但使用该方法可以使审计师将样本的选择与总体中的关键项目联系起来,并能针对不同的层次采用适当的审计技术。
而且,由于分层选样法将相对同质的项目划为一类,可提高样本在其所在层次的代表性;在针对相同总体选择同样规模的样本时,分层选样比纯粹的随机选样产生的误差小,对于情况比较复杂,项目之间特征差异较大的总体的样本选择更具优越性。
14.货币单位选样法如何使用?【答】货币单位选样法是以总体金额(元)作为样本单位进行选样的一种方法。
在该方法下,总体中的每个货币单位被选中的机会相同,因此,总体中某一项目被选中的概率等于该项目的金额与总体金额的比率。
项目金额越大,被选中的概率就越大。
应用金额单位选样法的步骤如下:(1)将负数金额从总体中删除;(2)计算总体项目的累计金额表;(3)根据所需的样本规模,按照随机数表法或系统选样法选取随机数字。
(4)找出选取的随机数在累计金额表中的位置,与此相对应的项目,即为样本项目。
15.什么是整群选样法?【答】整群选样法是先将总体项目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群,然后使用随机数表选样或系统选样方法,按群选取样本项目的一种选样方法。
16.什么是统计抽样法?统计抽样有何优点?【答】统计抽样方法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与审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样本的选取,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样本规模并对总体进行推断的一种审计方法。
其优点:(1)通过科学地确定样本规模,避免判断抽样法中样本过多或过少的现象;(2)采用随机原则进行样本选择,减少了人为的偏见;(3)审计师能够将抽样风险数量化,并加以控制;(4)运用概率统计理论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价推断总体特征,所得出的审计结论具有科学的依据。
17.什么是属性抽样法?它最适合在哪类审计测试中使用?【答】属性抽样法是一种用来推断总体中具有某一特征的项目所占比率的统计抽样方法。
属性抽样法比较适用于内部控制中凭证的处理、工资的计算、存货计价、折旧计算等业务的测试。
18.什么是发现抽样?该方法有哪些特点?【答】发现抽样法是属性抽样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假定:如果总体差错率等于或高于某一特定比率,那么至少可找出一个偏差。
特点:这种抽样方法常用来寻找舞弊性质的重大差错,在预期总体差错率很低,并且审计师又想得到某个样本来证明有差错存在时,使用这种方法比较合适。
19.什么是变量抽样法?变量抽样法有哪几种基本方法?它最适合在哪类审计测试中使用?【答】变量抽样法是一种能够对总体的数量余额做出估计的统计抽样方法。
基本方法:(1)单位均值法;(2)差异估计法;(3)比率估计法;使用:应用变量抽样法,可直接对涉及数额、余额的被审计项目的正确性进行测试,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实质性测试之中。
20.什么是判断抽样法?该方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审计师在具体运用时需要注意什么?【答】判断抽样审计是审计师的主观专业判断与统计抽样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在审计师根据长期的审计工作经验对审计对象各事项发生差错和舞弊可能性的大小进行判断的基础上采用抽样技术进行审计的方法。
特点:主要特点是使用方便、灵活,能够充分利用审计师的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
具体运用:在控制测试中使用判断抽样方法,其基本步骤和所需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