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治疗


病因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 继发血栓形成。
非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冠状动脉栓塞、 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开口、冠状动脉 炎、冠状动脉先天性畸形等。
临床流行病学
WHO资料:1986-1988年,冠心病死亡率瑞典男253.4 女154.7 /10万,爱尔兰236.2女143.6 /10万
a. 缺血症状 b. 心电图病理性Q波 c. 心电图提示缺血(ST抬高或压低)或 d.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2) AMI的病理学证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心血 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美国患AMI 110万/年,45万为再梗塞,22.5万人死亡。至 少50%死于症状发作后1h内和到达急诊科之前。
我国心肌梗死发病率在逐年升高,200万/年。(1989年 较1970年上海10家医院心梗增加3.84倍),2000年1月1 日~2001年12月31日期间,上海市冠心病住院期间死亡 率为15. 2%
发病机制
1.粥样斑块破裂→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占85% 以上。
2.冠状动脉痉挛 3.其他: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心肌需氧量猛
增。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368
0--6
85 6--12
64
12--24
AMI急症造影示冠状动脉内血栓
血栓发生率
小时
Killip T III, Am J Cardiol 1967; 20: 457
A vulnerable plaque often has a large lipid pool, a thin cap, and macrophage-dense inflammation on or beneath its surface. 特征
Vulnerable plaque rupture or disruption causes bleeding into the plaque, luminal thrombosis, and/or vasospasm that may cause sudden flow obstruction and ischemic injury. 破裂致血栓形成
男:女=1.9∶1至5∶1之间。患病年龄在40岁以上者占 87%~96.5%。女性发病较男性晚10年,男性患病的高峰 年龄为51~60岁,女性则为61~70岁 。
病理-心肌病变
闭塞20-30分钟,少数心肌坏死 闭塞1-2小时,绝大部分心肌凝固坏死 坏死心肌充血、水肿、溶解、炎性细胞浸
润、心电活动消失-Q波 心肌酶从坏死细胞中释放入血 心室重构-膨出、室壁瘤、破裂、断裂 吸收、肉芽、纤维化、疤痕(6-8周)
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基础,而血小板的活化 和聚集是触发血管内凝血的始动因子。
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 从而阻抑血栓形成,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50 %~72%死亡率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 。
临床表现
先兆: 50-80%AMI患者发病前数日至数周有前驱症状。 症状: 1.疼痛:最先出现,呈持续性,部位及性质同心
绞痛,硝酸甘油不能使之缓解,伴出汗。 2.全身症状:发热在梗塞后24-48小时出现,持
续约一周,38度C左右。 3.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
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 征
心肌梗死定义:急性、进展性或新近心肌梗死的标准
满足下列标准中的一项,即可诊断急性、进展性或新近心肌 梗死。
1) 新近坏死的生化标志物明显升高并且逐渐下降(肌钙蛋 白),或迅速上升与回落(CK-MB),同时至少具有 下列一项:
以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管腔堵塞为中心
富含脂质斑块纤维帽破裂 血管内膜撕裂、脂质溢出 血小板血栓形成 继发性凝血酶形成 红色血栓形成 血管腔完全闭塞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Concept of Vulnerable Plaque
易损斑块概念的提出
In 1989, Muller and colleagues first used “vulnerable plaques” to describe rupture-prone plaques as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most clinical coronary events. 首倡易损斑块破裂观念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进展与 规范化治疗
提要
定义 概况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国际分类 治疗原则 规范流程 二级预防
定义
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 :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 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 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急性心梗前的冠脉狭窄程度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pre-AMI
80
% of the Patients
70
60
50
40 30
20
10
0
<50%
50-70%
>70%
% of Diameter Stenosis
Bar graph shows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before AMI (n=195, 4 studies)
68% patients had stenosis less than 50% at baseline
86% patients had stenosis less than 70% at baseline
Falk et al. Circulation. 1995;92:657.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机理
Muller J, Tofler G, Stone P. Circadian variation and triggers of onset of acu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irculation. 1989; 79:733–743.
血小板活化与聚集
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约1/3的患者冠脉中存在多个易 损斑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