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_赵法生

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_赵法生

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赵法生摘要关于孟子的人性论,港台儒学界近期有性善与向善之争。

本文认为,在孟子的人性论中,性善与向善其实并不矛盾,向善乃性善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更为广泛的视角看,孟子的人性论应包括性善、向善、为善与致善四个环节,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只有在这一有机的整体中,孟子的性善论才能得到合理的诠释。

关键词性善向善为善致善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7)06-0016-10作者:赵法生,男,1963年生,山东青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100102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学思想史上影响重大而又深远的人性理论,这一理论从诞生之日就在当时的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秦汉以降,这一人性理论更是不断地被加以再诠释,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解释学传统,充分显示了其内在的生命活力。

近期,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提出新解,认为孟子的人性论不是性善论而是向善论,并在港台儒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孟子人性论的讨论¹,为我们理解孟子的人性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笔者以为,以往对孟子性善论诠释中的主要问题在于理解维度过于单一,而理解维度的单一有可能使我们肢解或曲解这一内涵丰富的人性学说。

如果我们调整一下视角,从多个维度观察一下孟子的性善论,我们或许能够对它的意蕴和理路产生新的体悟,顺着其内在的理路,并着眼于孟子性善论思想的整体,我们会发现那些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对立的理解或许并不是真的那样水火不容。

一、性善:善的禀赋与可能5孟子6一书中,最早提到性善的是5滕文公上6,它开篇即说:/滕文公为世子,将之¹刘述先:5孟子心性论的再反思6,收入安乐哲、江文思主编5孟子心性之学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0在与告子争论时,孟子明确提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0(5告子上6)。

后来公都子列举了当时颇有影响的三种人性理论,进而问孟子:/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0(5告子上6)由此可见,孟子主张性善是毋庸置疑的,孟子本人及其弟子的话皆足以为证,否认孟子是性善论者的观点有违于5孟子6一书的基本事实。

可是,孟子的性善论在当时未必是占主导地位的人性理论。

王充在论及先秦人性论时曾说:/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

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故世子作5养性书6一篇。

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0(5论衡#本性6)。

其中宓子贱和漆雕开均为孔子弟子,公孙尼子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他们的生存年代均早于孟子。

王充的论述和郭店楚简中的性情论表明,以气论性、以情论性和以生论性是七十子及其后学人性论的主流思想¹,基本观点是性有善有恶论。

在这种背景下,孟子首倡性善论,可谓在理论上别开生面,在当时的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以至于连他的学生都公开对性善说表示疑惑,而性善问题也就成了5孟子6一书中反复辩难的核心命题。

孟子所以能提出独特的人性理论,是因为他观察人性时特有的视角与维度:1.主张人禽之辨,反对/生之谓性0。

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0(5告子上6),并将性比喻为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0(5告子上6)告子的这种人性论有其理论依据,就是/生之谓性0。

所谓生之谓性,就是以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欲望定义人性,也就是告子所说的/食色,性也0(5告子上6),而这正是孟子所反对的:告子曰:/生之谓性。

0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0曰:/然。

0/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0曰:/然。

0/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0(5告子上6)人们对孟、告之间的这一段论辩向来有不同评价,有人认为孟子的推理在逻辑上有不通之处。

但是仔细体味这段话的含义,孟子在这段话中并不是要直接推导出一种有关人性的定义,而是重在强调人与动物的差别,即人禽之辨。

正是这一点显示了孟子与其他七十子后学对人性论所持有的不同观察视角,这种差异对我们理解孟子的人性论至关重要。

事实上,孟子并不否认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但是,他对这些相同之处给予了不同的定位与评价。

在孟子看来,人和动物一样都具有类似的生理欲望与本能,/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0(5离娄下6)这句话表明,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很多,而差异却很少。

以生论性者侧重的是前者,孟子侧重的却是后者。

因为在孟子看来,正是这一点/几希0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将人提高到动物之上,因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质之所在。

李存山先生指#17#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¹陈来:5郭店楚简与儒家的人性论6,5儒林6,第一辑,第31页。

出:/孟子所讲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区别于其他物类的特性0¹。

而人身上同时固有的生理欲望,属于人的动物性,由于不能体现人的特性,孟子并没有将其列入他的人性范畴。

剥离了动物性的人性必然是善的,因此性善才是真正的人性。

与告子相比,孟子定义人性的维度显然更为合理,因为凡可以称之为某一事物之性者,不应是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而应是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即该事物所以为该事物者。

2.对命以言性,突显人的道德主体性。

在反对以生言性的同时,孟子的人性论特别强调了命与性的区别:/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0(5尽心下6)这就是说,味色声臭安佚之欲,对于人来讲也是天性,程子曰:/然有分,不能皆如其愿0(朱熹:5孟子集注6),所以君子称之谓命而不称之谓性;仁义礼智圣,虽是受命于天,却可/责成于己0(朱熹:5孟子集注6),所以君子视之为人的天性而不称之谓命。

在另一段论述人性的话中,孟子将性与命的区别解释得更为清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0(5尽心上6)这样,孟子根据内外之别和作用机理之不同,将性和命区别开来:性作为人的内在禀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其成就操之在我;命却是一种外在的客观必然,求无益于得,其成否取决于天。

通过性与命的区分,孟子把求得舍失和操之在己确定为人性的基本特征,从而把人性与人的耳目口鼻之欲严格区别看来,就此而言,孟子的性善论是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0思想的开显广大,它进一步凸显了人的道德自由,使人的道德主体性得以最终确立。

3.以心论性,以心善说性善。

性既不是生,又区别于命,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孟子转向了心,从人心深处体认人性的本体,这就是他所说的/不忍人之心0。

在解释人的不忍人之心时,孟子举过两个著名的例子: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

其颡有泚,睨而不视。

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

盖归反虆梩而掩之。

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5滕文公上6)身为人子,目睹至亲为狐狸所食,为蝇蚋所嘬,不觉额头汗出,睨而不敢正视。

孝子的这种生理反应导因于其内在的痛凄之心,而生理反应最终又导致了归掩其亲的社会行为。

在从心理、生理到行为的过程中,孝子的痛凄之心无疑是本源性因素。

但是这种痛凄之心完全是一种内在的天然良心之发现,没有任何外在目的,所谓/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0。

在孟子看来,这种内在的天然良知正是葬礼的起源。

如果说这一例证表明的是孝子与至亲的关系,不足以说明普遍的人性,那么请看孟子的另一段话:#18#孔子研究 2007年第6期¹李存山等:5中国文化通志#哲学志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5公孙丑上6)/乍见0和/孺子将入于井0,营造了一种刻不容缓的紧急情境,这种情境下的心理反应,既摆脱了生理欲望之裹挟,又消除了世俗利害的算计,是人之内在本心的当下呈露,这种突然呈露的不忍人之心,正是孟子所谓性善的渊源之所在。

这种天然存在的善心是人性之本体,而仁义礼智则是本体之心的发用与流行。

这种善心,孟子称之为人的/本心0(5告子上6)。

4.孟子所谓性善,是指人内在拥有善的禀赋,是/可以为善0。

孟子所谓性善是一种应当实现的人性理想,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换句话说,孟子所谓的性善,到底是人性的应然还是实然?这是孟子学诠释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许多学者把孟子的性善论解释为人性的实然,如徐复观先生在解释/孟子论性善,言必称尧舜0时认为:/孟子说这句话,不是把它当作-应该地.道理来说;而是把它当作-实然地.事实来说0¹。

这种解释是颇值得推敲的,请看孟子下面的比喻: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

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5告子上6)在这里,孟子把性善比喻为种子,通过种子与植物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所谓的性善是一种潜在而非实在,是可能而非现实,是一个有待于展开的过程而非已经达到的结果。

在回答公都子的提问时,孟子明确指出:/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0(5告子上6)。

孟子在这里明白无误地指出,他说的/性善0,是指人性/可以为善0的意思,孟子将四心说成是仁义礼智的四端,说/仁义礼智根于心0,和种子的比喻一样,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

钱穆先生曾引用陈澧释孟子性善旨意曰:/孟子所谓性善者,谓人人之性皆有善,非谓人人之性皆纯乎善。

0º因此,就其本意而言,孟子所谓性善,是指人人皆有善根,人人具有善的秉赋与可能,因而是/可以为善矣0,而现实形态的善即仁义礼智等,仍然有待于后天的道德实践功夫。

因此,在孟子的性善论这一表面看来的实然判断中,包含着人性应当如何的应然判断。

正如李存山先生指出过的:/人性是人生的起点,是天道与人道交接的枢纽;人性奠定了人将怎样生活或应该怎样生活的基础。

中国古代对人性的探讨主要是围绕着善恶起源问题而展开的。

人性是怎样的?在这一看#19#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¹º徐复观:5中国人性论史6,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2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