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对人性探讨的高潮。

主要观点有: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不善论、人性朴素论、性恶论、人性逐利论等观点,而尤以孟子的性善论影响最为深刻。

本文在探讨先秦时代其它人性论观点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内容,并从正反两方面对它做了一些评价。

关键词:性恶论孟子性善论一、先秦时代人性论诸说远古时代,至高无上的天神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但到了西周末年,随着象征天神主宰人世的的周天子地位的不断下降,人们逐渐失去了往日对天神的虔诚,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人身上。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终于形成了人性论问题讨论的高潮。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们,以各自的政治主张为基点,围绕着人性的本质,人性的形成及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最早用较为抽象和概括的语言解释人性的是孔子,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

这个观点反映了人性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对人类认识史的伟大贡献。

但孔子没有对该观点展开讨论,也没有进一步探讨人性的本质问题。

孔子之后,人性问题的讨论则大大的深化了,这时期的人性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总是围绕着善和恶来讨论人性的本质。

这是因为讨论人性并不纯然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各自的政治学说、道德学说寻找来自人性的理论概括。

思想家们为了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得不从理论上探讨人性的本质问题,企图通过这种探讨把本阶级、本阶层的道德意识规定为共同的人性,并以之为标准来衡量社会政治和人的活动的是非善恶。

孔孟之外,先秦时代较为重要的人性论观点有一下几种:1、性有善有恶论。

这是周人世硕的观点,王充《论衡-本性》篇说:“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

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

”该观点认为人性中先验地存在着善和恶两种因素,善的因素得到培养,人性就表现为善;恶的因素得到培养,人性就表现为恶。

2、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

告子是与孟子同时的思想家,曾就人性问题与孟子展开激烈争论。

告子认为,人性本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

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他人性就像湍急的流水那样,西方决口就向西流,东方决口就向东流,无从分别善与不善。

他还认为,人性中的善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的修养才形成的,这个观点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应该加以肯定。

但他又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认为人生来就有的饮食,男女等生理欲望才是人性的本质。

这是把人的自然属性说成是人的共同本质,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3、道家的人性朴素论。

老庄主张清净无为,反映在人性问题上,认为无知、无欲、无为的原始素朴状态才是人类的善良本性。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常德,恒常的德性,即指人的本性而言。

婴儿,比喻质朴纯真。

这里的意思是说,人的天赋本性保持完整充足、不离不散,就是回复到最质朴的原始阶段。

《庄子》上说: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素朴而民性得矣。

意思是说,人类与禽兽同居的时代是道德最高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人无知、无欲,没有君子小人之分,保持着一种素朴自然的本性。

老庄以无知无欲的原始性、自然性为人的本性,既不符合人的自然属性,也不符合人的社会属性,是一种反人性的理论。

4、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是稍后与孟子的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

在人性问题上,他与孟子性善论主张相对,主张人性恶,他说:“人之性恶,其恶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嫣。

”在荀子看来,好利多欲是人生来就有的恶性,而人类所表现的善的道德行为是经过后天改造的结果,因此,荀子强调人性的改造,这是很正确的。

但荀子认为恶的道德意识是生而有之的,这不免又陷入了先验的人性论观点。

5、法家的人性逐利论。

法家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

《管子-禁藏》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

意思是说,人情即人性,趋利避害,乐欲忘忧,是人类共同的本性,无论贵贱,概莫能外。

法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韩非说:“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皆为孟奋”意思是说,人的本性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一旦发现利之所在,都会像孟奋一样猛扑上去。

人性逐利论是对荀子性恶论的发展引申,本质上也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以上种种观点,再加上孟子的性善论,大体上包括了先秦时代人性学说的主要内容。

这些学说,对后世人性学说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同时,这些学说的出现,也标志着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古代先哲就已经开始了对人类自身性质的研究,为人类认识史的发展做出了辉煌的贡献。

二、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系统提出人性理论的人,他的性善学说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成为儒家学派最有代表的人性学说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

在与孟子的辩论中,告子提出了“生之谓性”,“食色,性也”的命题,认为饮食男女等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的本性。

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它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生理欲望固然是人的属性,但同时也是动物的属性,如果把自然属性归结为共同的人性,那么人只是一种动物性的存在。

马克思说:“诚然,饮食男女等也是真正人类的机能。

然而,如果把这些机能同其它人类活动割裂开来,并使他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样的抽象中,他们就具有动物的性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此,自然属性不足以概括和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

与告子相反,孟子性善论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

孟子并不否认人有共同的自然属性,但他认为,自然属性为人兽所共有,不足以反映人性所独有的本质特征。

人如果只满足于吃饱、穿暖、过安逸生活,则与禽兽无别。

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滕文公上》)基于此,他认为告子“生之谓性”的命题是把人与禽兽混为一谈,于是反驳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告子上》)意思是人有人性,兽有兽性,二者不可混淆。

那么,人性与兽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公孙丑上》)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人有“四心”,而禽兽没有。

所谓“四心”,是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意识,而道德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规定并制约着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可见,孟子是把人的社会属性规定为人性的本质,仅就这点看,它比告子只把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性在理论上来的正确。

2、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

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为什么人生来就有善的本性?孟子从人类自然属性的来源角度展开了论证。

《告子上》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生来就有共同的善性,与人生来就有共同的口耳之欲的道理大体相同。

但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这种生理感觉的共同性从来没有随心所欲地实现过,它总是受到阶级性和社会实践的制约,而表现出种种不同。

至于社会道德属性,则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后,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阶级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任何一种道德属性在不同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必然具有完全不同的阶级内容。

抽象意义上的共同道德意识在阶级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这里,孟子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加以简单的比附,从人生来就有共同的生理感知能力推导出人生来就有共同的道德意识,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属性,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

另外,孟子还从人类共同心理的角度论证了他的观点。

他举了一个抢救落水儿童时心理表现的例子,意思是说,当人们见到儿童将要落入井中的一刹那,都会产生一种同情惊骇之情而跑去抢救。

他认为,这种善良的心理情感就是人性本善的基础。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会产生某些含有道德因素的共同情感,孟子看到并肯定了这一点,是正确的。

但这种共同的情感不可能是恒久不变的,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乃至不同阶层的人中,它必然会受到阶级性的制约而表现出种种差异。

诚如恩格斯所说:“在我们不得不生活于其中的,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的社会里,同他人交往时表现纯粹人类感情的可能性,今天已被破坏得差不多了。

”而孟子却把被破坏殆尽的“纯粹人类感情”说成是永恒的、不变的,并把它看成是人性的基础,这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

3、“人皆有之”的善性,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扩而充之”,才能最终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有之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端”即萌芽。

孟子认为,人与生俱来的只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还不是完美的道德。

因此,孟子十分强调后天的修养功夫,强调通过修养,把先天的善端扩而充之。

怎样才能使处于萌芽状态的道德完善起来呢?孟子认为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尽心上》说:舜之局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琢游,其所以异于深山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意思是说当舜居住在深山时,以树木山石为家,以鹿和野猪为伴,此时他与深山里的野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当他听到一句善的言语,见到一个善的行为,就立刻像江河决口那样不可遏止地去学习,去追求,使内心的善端不断扩充,终于成为具有崇高道德品质,为世人所景仰的圣王。

有了向善的主观愿望后,应该如何修养自己的道德呢?孟子认为必须通过反求诸己的方式去寻求放失了的善心。

“反求诸己”是一种自我反省式的修养方法。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意思是说,当你爱别人而别人却不亲近你,管理别人而管理不好,恭敬别人去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时,不要怨天尤人,而应当反躬自问,考察自己内心的仁义礼智是否充分地表现在了行为之中。

如果没有表现出来,就说明内心具有的善端还没有得到扩充,还要继续加强道德修养。

反求诸己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寻求已经丧失了的心。

孟子是主张存心的,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离娄下》)“存心”就是保持住内心所具有的善性。

但不是人人都能永远保持天生的善性而不变,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大多数都会有所丧失,此时就要通过自我修养,把它寻找回来,这就是“求其放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