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回顾】考点内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Ⅱ考纲解读:1.知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2.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和区分3.知道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类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考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技能方法】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表现(1)由下面的图示可得出生态系统在结构上相对稳定。
(2)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可得出生态系统在功能上相对稳定。
2.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例由以上图示看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4.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5.生态系统稳定性易错点(1)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4)负反馈调节并非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是使最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相反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
6.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弱。
【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正确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C.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答案】B【解析】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越弱;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所以D不正确。
3.若森林地区持续干旱,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答案】B【解析】由题干分析可知,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在干旱环境下通过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除去杂草提高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B【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除去杂草提高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
5. 下列实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小,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C.乡村有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边洗东西,可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大型肉食性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为原来的状态【答案】D【解析】判断是否属于恢复力稳定性主要强调两点: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只有D。
【能力提升】1.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答案】C【解析】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A正确;人工林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B正确;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差,生态系统的稳态不容易维持,C错误;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水平低,易爆发虫害,D正确。
2.下图中的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和),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S。
TS 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依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相同干扰,T值越大,表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小B.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大C.在一定干扰范围内,T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如果有同样的T值,则所受干扰程度一定不同【答案】B【解析】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即图示的T值就越小,反之,T值就越大,故A项正确;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越大,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就越短,即图示中S的距离越短,故B项错误;由于TS值越大,就意味着T值和S值均大,所以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力性就越小,故C项正确;由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若所受干扰程度相同,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T值要小于草原生态系统的T值,若有相同的T值,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所受的干扰程度肯定大于草原生态系统,故D项正确。
3.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答案】C【解析】受到干扰后,种群数量波动范围小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
4.如图为一个密闭生态缸处于良性状态的碳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行为信息在无机环境和异养生物①之间可进行单向或双向传递B.三种生物的成分自左向右依次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生态缸需要放置在一个有适宜散射光的位置才能正常运转D.可通过观察自养生物等成分的生活状况来判断生态缸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答案】A【解析】行为信息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态缸需要有能量的输入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因此需要适宜的光照,但不能放在直射光的环境中;若自养生物等成分能正常生活,说明生态缸处于稳定状态。
5.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
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
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或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C.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答案】C【解析】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随载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将低于未载畜时生产者的净生产量,A正确;载畜量在A~C之间时生产者的净生产量都不低于未载畜时生产者的净生产量,B正确;图乙中,F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故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错误;F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种群达到最大数量,D 正确。
【终极闯关】1.(2015届江苏四市高三调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答案】A【解析】各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都含有能量最多,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A 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以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输入也能维持稳定,但是没有能量的输入,就难以维持稳定,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不一定都是有利的,比如说警戒色就是为了吓退捕食者,C错误;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困难,比如森林生态系统,D错误。
2.(2014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模拟)以下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A.水体遭受污染后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导致水体污染加重B.机体再次感染SARS病毒时,迅速产生更多的效应淋巴细胞C.草原上蛇与鼠的数量通过捕食和被捕食保持相对稳定D.胎儿分娩时刺激缩宫素的释放,缩宫素浓度升高进一步刺激子宫收缩【答案】B【解析】依据反馈调节的定义知水体遭受污染后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导致水体污染加重为正反馈调节;:调节是系统调节的结果作为信息分子来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再次感染SARS病毒不属于系统调节的结果,因此机体再次感染SARS病毒时迅速产生更多的效应淋巴细胞不是反馈调节;草原上蛇与鼠的数量通过捕食和被捕食保持相对稳定是负反馈调节:蛇数量增加→鼠数量减少→蛇数量减少→鼠数量增加→蛇数量增加→鼠数量减少;胎儿分娩时刺激缩宫素的释放,缩宫素浓度升高进一步刺激子宫收缩是正反馈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