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doc

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doc

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阮美好关于写文章,2500多年前的孔子只说了一-个字:“达”,“辞达而已”,最简最好,能达便是文章。

孟子云:“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意思是说,教师只能教学生做文章,不能教学生做好文章。

梁启超先生也指出:现在教中文的最大毛病地方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

改文只顾词句不好的地方,就是去规矩而言巧,没什么效果。

梁启超先生还说,作文必须先将自己的思想整理好, 然后将已整理的思想写出来,这就是作文的过程。

在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

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祺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

从无法计数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

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一、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 o 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 o 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o 1978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适半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

(语文大纲、话文课程标准)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

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儿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

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

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

(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2006. 11)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一)特色鲜明的作文教学流派。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

《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郭根福,《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2),使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每个流派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与正反面评价。

文章共列举了八个流派:一是作文序列训练。

是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进行的探索,包含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 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这一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

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以语文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序列和烟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提出的作文训练四步走,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研究的成果,对这种训练序列提出了挑战)、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观察思维表达”三级训练序列;②“观察积累------ 构思表达 ----- 修改完善 ------ 评析提高”四级训练序列;③“审题立意------ 选材 --------- 布局---------- 表达”五级训练序列。

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和步骤,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二是作文分格训练。

这是从东北农垦系统常青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法中移植到小学来的一种训练方法。

这种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格”,参照这些“格” 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

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 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②可以使作文训练重点分散。

这种训练的缺点是:①过于烦琐,而且分格训练的“序”与现行教材训练的“序”很难合拍;②过分强调读中仿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三是作文素描训练。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

它主要适用于小学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为主,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

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常用词汇。

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从创设情境f观察讨论f列提纲f写作,容易形成框框,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四是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业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美系, 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是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

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③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

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

六是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

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学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

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七是童话引路作文训练。

人们对此实验的“引路”年限存有很大争议。

八是言语交际作文训练。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老师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进行“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探索,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

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

从学习的方法来看,既然学的是实用性文章,那么有效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在实际应用中来学习,即在用(一种假设的用)中学。

以上小学作文教学流派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在作文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上,有以下共性:1?强调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作文训练的安排必须科学有序。

2?强调作文要紧密结合生活的实际需要,突出作文教学的实用价值,坚持把作文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3?强调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内容决定形式;读写要有机结合。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怎样写”的方法。

4?强调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热爱作文和成就动机)有机结合起来。

5?强调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作”服务,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百花齐放的教改实验。

建国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从深受社会政治影响到回归尊重儿童生命的曲折过程:一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背景下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

十分强调作文教学的教育性,注重作文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作文”与“做人”的密切联系上,努力凸显作文的教化功能,强调小学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物。

在寻求作文教学的“教育性”上具有代表性的如:80年代广东潮州市六联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有宽老师的“寻美作文”,从“美”的角度,鼓励学生主动到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爱写的题材。

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 o她对作文教学“教育性”的追寻,植根于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的规律之上。

把客观的“境”(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情”(思想、感情),自然地在儿童作文中融为一体。

《人民教育》(1987年第5期)介绍的四川省彭县南城小学语文组在反复实践中探索的“艺术作文”,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体育等引进作文教学。

二是以章法、技巧为构架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

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帮助学生写好文章的作用是很大的。

当然,他还指出:模仿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儿童的作文往往是从模仿到创作的。

只要学生作文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要求学生向创作过渡。

他认为模仿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文仿写;二是片断仿写。

三是单项仿写。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模仿,都必须注意从作文实际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切忌把模仿变成机械照搬,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