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五大规律+正确把握专题五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课件

全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五大规律+正确把握专题五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课件

[答案] (1)C (2)B (3)D
[抓综合·重方法]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 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 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 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 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 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 有洋流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 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 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 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 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 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 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 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当地年降水量出现了增多的趋势,
Hale Waihona Puke 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小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解析] 第(1)题,由图示信息“亚洲内陆”及该植被根系发 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可判断,该类植被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判读选项中的气候统计图可知,A 为热带雨林气候,B 为亚热带 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C 为温带大陆性气候,D 为热带季风 气候。第(2)题,据图可知,该植被地上部分退化而根系发达,说 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水分条件缺乏,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干旱,形成了荒漠景观,故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第(3) 题,当地降水增多时,该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 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 叶片将变大,但因该类植被为灌木,植株不会变高大。
()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解析] 第(1)题,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经济的 发展,黄河沿岸地区取水量增加,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减少。第(2) 题,黄河入海水量减少会导致河口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 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导致其携带的泥沙量减少,河口三角洲扩展速 度减慢;河流的流量越大,河流的搬运作用越强,故黄河水量减 少会使其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河流入海水量减少,对河口地 区的气候干湿状况基本没有影响。
专题五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贯通知识联系]
[锁定命题热点]
考点扫描
真题举例
命题方向
自然地理 环境的整
体性
2016全国甲卷T6~8 2016全国丙卷T7~8 2014全国卷ⅡT8
以某区域为研究对 象,考查自然要素 的变化及影响、区 域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地理 环境的差
异性
2016全国乙卷T10~
11 2013全国卷ⅠT6 2013全国卷ⅡT8
[例2] (2016·天津高考)黄河入海水量 1951 年大约为 500 亿
立方米,2010 年大约为 140 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
回答(1)~(2)题。
(1)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 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 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 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 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 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 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 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 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自然环境演化的 一个方面,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地貌、土壤、生物、水 文统一演化的过程。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 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 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答案] (1)D (2)B
[抓落实·重应用] (2016·江西诊断)叶是植物的物质—能量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之 一。其形态生长特征是对环境中的光、温、水、肥等生态因子综 合适应的结果。根据植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 可以预测不同光照与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的最佳大小。图 1 为植 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图,图 2 为不同光照和湿 度组合条件下植物的最佳叶片大小图。读图完成 1~2 题。
以全新命题视角考 查山地垂直地域分 异规律;以某区域 为研究对象考查区 域内部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抓原理·重理解] 1.自然环境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整体性的表现分析 (1)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 境的气候、土壤、水文、生物、地貌等要素通过水循环、生 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与物 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①生产功能,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 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②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
[例1]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亚洲内陆某 典型植被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与该植被生长地区气候特征最相近的是
()
(2)有关该植被所在地土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B.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C.地形因素是该地土壤形成的最活跃因素
D.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