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张)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张)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 更幽。”
五、正侧面结合,虚实结合
1、实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2、虚写: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 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虚实结合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 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 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 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 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 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 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 “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链接高考试题
(2009湖北)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 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 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 联的“静”字。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塞鸿秋 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 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这首元曲在写景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A.由远到近,由白天到晚上,由下到上。
B.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远景; 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 地面转到天空。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浔阳山水 图。
南柯子 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 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 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 时沽酒那人家?
问:这首词在写景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南柯子 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 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 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 时沽酒那人家?
八、渲染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 描绘,以突出形象。 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从形态、声音的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 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 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 的情趣。
九、白描手法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 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指用最简洁的笔 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 一幅旅客 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 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 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诗中有画,画外见 情。
问:请从色彩的角度赏析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答:A.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 “青”四种颜色,对比鲜明. B.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碧蓝天的 天空中,白鹭在自由飞翔,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 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 来写:动静结合、以动写 静、以静写动。
白描 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 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 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 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 “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 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2010广东)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 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 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 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 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 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 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例题 分析 2
除 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第三句采用曲写 / 侧面虚写的写法 (步骤一) 。 诗句不直接写自己 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 “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步骤二) 。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 人至深(步骤三) 。
问:这首词在写景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答:A.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B.“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 远景与近景相结合,描绘出一幅悠远寂寥的画面。
二、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 视觉(形色)、听觉(声)、
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问:请从感官变化的角度赏析诗句:“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 动下渔舟。”
☆了解描写手法
一、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 写:远近结合,俯仰结合,上下结 合,高低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塞鸿秋 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 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1、这首元曲在写景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问:这首诗在感官调动上有什么特点?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问:这首诗在感官调动上有什么特点? 答:A.本诗由视觉到听觉。
B.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 角度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 C.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 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六、动静结合
①动静结合,是指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 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绝句》中的 三、四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工 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②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 托环境的静谧,以明衬暗是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 深。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 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二句以“响” 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 见空山之寂;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 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 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三、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 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 色彩,明暗对比。注重色彩 的多样与谐调。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 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 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 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绘形、绘声、绘色,如“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 堆雪。”
问:请从色彩的角度赏析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 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 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 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 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 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 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 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答案】 ①对比(映衬)。朱与青,绿与白的鲜明对比,表现出景 物色彩的鲜丽。 ②渲染。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悦目怡情 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③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上句由朱樱、青豆、酒组成,下 句由绿草、白鹅、村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答:A.“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 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 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
B.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 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构成 一幅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 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江雪》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 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 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 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 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 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 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 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例题分析
例题分析1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
a.反衬(步骤一)。 b.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 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c.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 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1、观察角度:上下,远近,俯仰,色彩 2、描写内容:视觉、听觉、触觉、 味觉、嗅觉 3、描写方法: (1)正侧结合 (2)虚实结合 (3)动静结合 (4)渲染、烘托 (5)点面结合 (6)白描 工笔(细节描写)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 法? 3、这种手法怎样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 人怎样的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