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广东新城市政规划技术研究——以韶关市芙蓉新城为例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广东新城市政规划技术研究——以韶关市芙蓉新城为例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广东新城市政规划技术研究——以韶关市芙蓉新城为例马强 陈长云 吴剑平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旧城市政设施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提出未来广东新城市政规划发展方向,即以低碳、智慧、安全为规划目标,建立绿色市政系统,并通过分析韶关市芙蓉新城市政专项规划实例,总结出未来广东新城市政规划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即通过缓冲区分析、填挖分析、水文分析、位置—分配、网络分析、三维地层模拟等GIS技术分析手段,对道路交通、场地竖向、防洪排涝、设施选址等重点市政专项进行科学化分析和合理化布局,旨在促进市政设施低碳化布局和数字化管理,保障新城安全运行。

关键词:新城 绿色发展 绿色市政 低碳 智慧 安全1 引言为进一步提升广东省城镇化的整体水平,自2013年年初至今,广东省已经密集批复了粤东西北地级市中的12个新区、新城发展规划,按照“一市一区”的模式配备,开展了一系列的新区、新城扩容提质建设。

表1 粤东西北地区新区、新城一览表序号新区/新城建设规模(平方公里)1 汕头海湾新区4802 潮州东城新区(滨江临海新区)4753 揭阳空港经济区2344 汕尾新区2005 湛江海东新区2206 茂名滨海新区16887 阳江城南新区12.58 韶关芙蓉新区4809 清远燕湖新城4510 云浮西江新城24911 河源滨江新城3312 梅州嘉应新区22在城市中,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并提出“规划引领、民生优先、安全为重、机制创新、绿色优质”等基本原则。

“谋而后动、规划先行”,本文将充分总结和吸取现有广东旧城规划建设经验,避免走旧城市政规划建设的老路,重点对本轮广东新城规划建设中市政规划提出先进的技术方法,并用实例进行阐释,以期使新城市政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广东旧城市政规划建设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随着广东省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市旧城大多普遍存在市政设施建设水平滞后、缺乏统筹协调,水、能源及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等一系列问题。

2.1 市政设施建设水平不平衡,缺乏统筹协调粤东、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发展差异较大,且供应性与环境设施不平衡。

2013年,全省城市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8.37%、95.75%,但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只有73%、72%;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城镇污水处理率均值分别为80%、33%、43%和53%。

广东各市之间,市政设施规划和建设缺乏协调,各市在内部逐步形成市政设施统建统管的体制,但缺乏各市之间的协调。

如各城市垃圾处理厂都放在行政边界,而没有形成各市共用的垃圾处理设施。

不同类型设施建设缺乏协调。

因建设主体不一,行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协商平台,难以实现整合和集约共享。

此外,因部分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缺少有效统筹,且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衔接不够,造成基础设施布局不尽合理。

2.2 交通拥堵较为严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面临着快速城市化进程和交通机动化的挑战,交通出行的多样化和交通需求的迅猛增长,而广东各市旧城地面道路资源基本告罄和不断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致使交通拥堵的概率大大增加。

2013年,深圳市每公里道路的车辆密度约440辆,居全国之首,远远超过国际上每公里270辆的警戒线。

更多的私家汽车将产生更多的机动车尾气,使广东各市旧城灰霾天气日益增多。

据调查,PM2.5人为来源主要是大的工业点源、机动车排气、建筑扬尘等,而生成的污染物中有25%是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

2.3 防洪排涝设施普遍配套不足,标准低且设施老化现象严重城市因建设速度过快防洪排涝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

主要体现在:旧城硬底化程度较高;排涝泵站等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排涝泵站大多处于待建状态,建设进度极为滞后;部分老旧城区、城中村排水管网“后天保养”不够,导致部分排水设施老化和管道淤堵,逐渐丧失排水功能。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多种水源开发利用力度不足2013年,广东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22.5%,其中最重要的北江、西江分别仅有8.8%和16.5%。

同时,各市旧城多种水源开发力度不足,仅有部分经济发达城市的新城建有一些再生水回用设施和雨水利用设施,但规模大多较小,未能产生示范带动作用。

2.5 能源结构亟待优化,碳减排压力日益增大煤炭仍是广东省一次能源中的主导。

目前,煤炭在广东省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约占50%。

煤炭燃烧后的产生物是二氧化碳,而随着新能源革命的到来,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将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市旧城的电源结构亟待调整。

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严重危及生态安全。

由此带来的水、大气、土壤污染严重,酸雨等环境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破坏都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

3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广东新城市政规划发展方向为改变广东旧城市政设施面临的诸多问题,在新一轮新城规划建设时,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并在其理念下以市政新方法和新技术推行绿色发展,促进市政设施优化配置。

3.1 基本内涵: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

它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1]。

作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建设、运行、管理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市政系统是可以直接体现资源和能源流动的系统,也是可由政府进行最大程度引导和作为的系统[2]。

因此,为摆脱目前广东旧城市政系统建设所遇到的困境,应以生态文明为根本目标,以“民生优先、安全为重、绿色优质”为配置原则,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促进各类市政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实现各类市政设施的优化配置和低碳布局。

3.2 发展目标:建立绿色市政系统绿色市政系统的建立基于“以更高效、优化、生态的系统实现节能减排”和“以资源与能源的循环再生重建自然化的生产模式”[3]两个基本理念。

其是由交通、竖向、供排水、能源、环卫等市政设施组成的技术先进、适度超前的综合网络系统。

具体内涵包括:(1)在区域层面,注重区域性市政设施的共建共享。

通过区域江库联网、清洁能源、区域复合通道以及环境园等市政技术应用,促进区域资源集约和高效配置。

(2)在城市与社区层面,注重中微观层面的市政新技术应用。

通过分质供水、雨洪利用、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三网融合、综合管沟、污水再生回用、垃圾分类收集等技术集成,促进中微观资源的循环与梯级利用。

图1 绿色市政系统模式图3.2.1 目标一: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建设低碳新城改变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注重各类资源的“开源、节流”,针对新城发展实际,积极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控制开发强度,合理安排布局,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通过多种新型低影响市政技术集成应用,建设一批创新型、环保型、知识型的低碳市政基础设施,实现城市资源的循环、梯级利用。

例如,为改善新城居民饮水水质,满足优质优用、低质低用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居住区和商业区设置分质供水系统;为调蓄雨水,实现初雨尽快排出和雨水资源的有效蓄积,可在新城规划下凹式雨洪调蓄系统,配套建设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提高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和蓄滞能力。

3.2.2 目标二:推进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新城延伸“物联网”的功能,依托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清洁技术的深入应用,全面实施宽带信息、无线城市、智能电网、智能供水、智能供气等工程,形成外联内畅、覆盖全域的公共安全网络,推动城市智慧转型和高效运转。

例如,以智能微网为基础,推进“多网融合”,建立集成交通、供电、供水、通信、综合防灾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管控平台,实现各类设施功能连通和快速化响应。

3.2.3 目标三:建立健全综合防灾系统,建设安全新城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注重多元防灾体系构建,以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力为核心,搭建由防灾指挥中心、主次避难通道、防灾公园等共同组成的综合防灾应急体系。

同时,强化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防灾要求,重点做好防洪排涝、抗震防灾、人防、地下空间等方面的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

为促进各类设施集约化布局,注重各类市政通道和设施的有机集成,在新城可试点建设图2 分质供水系统和下凹式雨洪调蓄系统示意图图3 智能基础设施系统意向图综合管沟、市政设施公园或市政综合楼等集成设施,促进各类市政通道和管线的有机集成,实现集约化发展。

4 韶关市芙蓉新城市政专项规划实例芙蓉新城是韶关市芙蓉新区的起步区,而芙蓉新区是粤北中心城市韶关市的唯一新区,是广东省实施国家资源性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老工业城市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探索。

因此,加快推进芙蓉新城开发,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加快建设该地区,并为下一步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设施、建筑和环境详细设计提供指导,成为本次规划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本次规划以《广东省韶关市芙蓉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和《韶关南部地区(韶冶及对岸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是在控规编制之后编制的专项规划,规划内容具体包括道路交通工程、竖向工程、防洪排涝工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等十四个专项。

本次规划是联系城市规划与工程设计之间的“桥梁”,因此,规划既要体现理念和方法,又要落到实处。

本规划重点在道路交通、场地竖向、防洪排涝、设施选址、人防抗震、地下空间等方面,运用各类GIS分析技术对各类市政用地和设施布局进行了优化布局,并用图则方式对市政图4 综合防灾系统模式图和市政通道、设施集成示意图图5 GIS 分析技术应用图用地进行管理,使新城市政专项规划真正落实到具体用地,体现绿色市政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意义。

4.1 道路交通:缓冲区分析(Buffer )为解决旧城人口多、土地利用密度大所带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等问题,本次规划优先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系统,引导合理使用机动车,加强对交通构成方式的综合调控。

确保优先确保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用地需要,以缓冲区分析(Buffer )为技术手段,分析300、500米公交站点覆盖范围,优化公交站点布局。

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TOD ),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城市综合体、新市镇中心或社区中心、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的城市开发模式,使市民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