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任课教师:结课时间:2014-5-6年级:2013级研究生学号:研究生姓名:成绩:摘要在过去的两个世纪,科技进步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科技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技化已是一种趋势。
当前,科学技术正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并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社会的这种变迁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机遇的同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无法避免的负面影响,使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百年复兴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和怎样培养大学生,怎样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怎样全面推进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使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成了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和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针对新时期的历史特点,明确新时期对大学生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人感;提升科学素养,实施通才教育;强化社会实践,增强适应能力;创新教育方法,如此,才能适应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大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研究问题,自然会引起、吸引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但大多数研究是从我国高校内外环境问题出发,反映出研究者高度的责任感,表现出了很强的忧患意识,但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研究整体水平并不如意,多为经验性的研究,也过多地囿于大学生单方面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范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以全球化时代视野和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视角,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解析、解读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内涵,更无法实现理论创新和突破。
大学生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都面临一系列紧迫性问题,就突显出需要大力发挥高校的导向性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以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并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发展。
在本世纪初,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已经正式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之中。
因此,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必须立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全局,主动适应科技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多方面需要,从全球视野的高度上,去思考高等教育如何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问题,去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学习能力、创新潜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这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适应科技社会发展,加强大学生教育要做到一下几点: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
“过去我们党无论怎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2]。
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
大学生教育,首先是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养他们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的最有效的途径。
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提高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如此,才能适应科技与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格局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二、提高科学素养,实施通才教育科学素养由文化素养及后天修习涵养提高而来,它有助于人们解放思想、信息消化、创新思维,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劳动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先进生产力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对上层建筑有广泛影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
当今大学生科学素养如何,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高校应努力加强科学教育,注重校园科学素养氛围的营造,注重大学生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加强高校教材建设,改进高校课程设置,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和兴趣。
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只具狭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是不能适应科技社会发展趋势的。
而通才教育就是把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知识教育和方法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获得未来生存、创造、发展的能力。
实施通才教育就在于为大学生提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教育,使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与自然科学、方法教育尽可能地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利用各种学科进行连贯而有效的学习,并拥有在现实与未来工作、生活中处理各种事务及突变的知识、能力素质。
三、强化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的,学校应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
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大学生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的工作、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四、拓展新的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新的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方法不仅仅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而言,是泛指整个大学教育的手段、方法要有所创新。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教育的手段要有所新拓展,主要是指应以科学的观念,科学的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其次,创新大学生教育方法,不能仅仅是正面灌输或枯燥的说教,还指大学生教育应更加社会化和隐蔽化。
通过各种活动,寓教于乐,也是大学生教育取得实效的基本途径。
第三,完善大学生教育的制度建设,建立起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是大学生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迫切需要。
第四,要建立规范有效的保障机制,重视大学生教育的硬件建设,尽快实现大学生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
科学技术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要通过渗透到社会整体结构中的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引起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要素的深刻变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物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引起生产力整体变化和质的飞跃,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社会的快速进步。
高等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是科学技术、人才再生产的基地。
它主要通过培养社会主体的人——专门人才,提高生产力要素中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引起其他要素的整体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对象,是民族百年复兴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
未来社会,正是当代大学生大展宏图,活跃于各条战线,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这事关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大事,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然而,当我们站在 21 世纪时代高地,用全球化视野扫描世界,纵观全球,不难发现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中心任务早已发生了变化,当今的社会已驶入历史发展的快车道,社会面貌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高新技术革命化、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社会财富急剧增长,正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及社会面貌。
社会的这种变迁,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机遇的同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无法避免的负面影响,使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因此,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和怎样培养大学生,怎样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怎样全面推进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使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和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都面临一系列紧迫性问题,就突显出亟待需要大力发挥高等教育的导向性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大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工作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适应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提升科学素养,实施通才教育;强化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拓展新的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方法。
如此,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推进大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吴铎. 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 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广东省高等院校《政治经济学简要读本》编写组.政治经济学简要读本[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4李秀林,王于,李淮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陈先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7姜振寰. 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谢安邦. 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9戚万学. 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0孙喜亭,靳希斌,陈孝彬. 教育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11庞守兴,广少奎. 教育学新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12王道俊,郭文安. 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3史根东,王桂英. 可持续发展教育基础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4彭晓玲等著. 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教育创新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5谭英海,杨旭. 新编现代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6单鹰. 高等教育原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7薛天祥. 高等教育学[M].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于同申. 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9柯佑祥. 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0高燕宁,卢萍,柳春清.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路甬祥. 21 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6(1). 22刘尧. 当代高等教育的十大特点[J].江苏高教,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