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3、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历来评论家都很推崇“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压”字,试赏析“压”的妙处。
2、、诗的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和两个角度写出了
的战地氛围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
请找出诗歌中一个表现色彩的字,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
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
抒发了之情。
2、诗歌中的“东风”既指,同时又比喻
3、下面对诗歌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B、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
所写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D、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一、二句中“”字写出了月色澄澈、空明之感,“”字衬托出孤寂的心境。
2.第四句中的“秋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描写了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2、诗歌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闻雁韩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1、本诗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渲染怎样的氛围?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野池(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物象,第一、二句描绘了野池池水,植物的景象。
2、“蜻蜓上下鱼东西”写出了野池怎样的动态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诗歌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怎样的特点?(3分)
2、鸟歌花舞太守醉”中的“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
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
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
“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3分)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4分)
(十九)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2、三、四两句诗实际在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的道理?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做赏析
和乐天春词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释]①这是一首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的宫怨诗。
②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③“蜻蜓”
句:暗指头上之香。
1、“春光”一词在诗中有何意思?
2、诗歌通过哪些细节
....写出了被深锁宫廷的宫女的“愁”?
(十二)江上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