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2

《野望》赏析题

1、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王绩的野望中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理解要点:

1.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和苦闷,所以首联在全诗的作用就是借景抒情,总摄了下面的六句

2.首联奠定全诗凄凉、萧瑟的氛围,“徒依”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首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使之情景交融。

3.徙倚是徘徊之意。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总摄下文

4.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5.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黄鹤楼》赏析题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

4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赏析题

1、主旨: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2、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3、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答:"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渡荆门送别》赏析题

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答: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5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答:“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钱塘湖春行》赏析

1、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2、请对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进行赏析。

答:示例一:这首诗的颔联对仗非常工整,而且极幅画面感。它通过描写莺燕的活动突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示例二:运用动词恰当传神。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

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

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

4、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6

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6、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绿杨阴里白沙堤”终。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觉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原句作答)

7、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颈联所表现的景象。

答:芬芳的野花四处开放,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碧绿如茵的嫩草,才刚刚能盖过马蹄。

8、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春、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

《饮酒》赏析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答: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3、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4、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5、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描写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

7 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融合,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7、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回答“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以飞鸟自喻,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归隐田园的惬意和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春望》赏析

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答: 草、木、花、鸟

8

5、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答: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忧国思家的情怀。

8、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心惊。作者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具体写了自己在这个春天里的特殊感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9、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自选角度赏析。

答:诗歌的前四句是春望之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很有层次。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世之情。

《雁门太守行》赏析

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3、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