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之初见
姓名范歆博
班级08级美术学一班
学号081211070 摄影术发明的原动力是纪实,摄影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它的纪实功能,摄影的最主要的美学特征也是它的纪实性。

纪实,是摄影术的生命。

——前言以前只知道摄影,而对纪实摄影的概念始终只停留在新闻摄影之上。

近期我通过对纪实摄影的一段学习,对纪实摄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老师告诉我们,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都是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换句话说,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所以,纪实摄影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的独一无二的资格。

而就摄影而言,最先使用“纪实”词的是20世纪初法国摄影家欧仁.阿特热。

纪实这个词源于拉丁文“docere”,意思是“教导”,纪实照片的功能不止于传达信息,他还教导观众从他所透露的真相认知社会的某个层面。

纪实摄影具有深刻的力量,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又分为:人文摄影和新闻摄影。

纪实摄影需要摄影者保持公正的眼光和角度,公平记录所发生和看到的真实现象,保持一种对人性的关注。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纪实摄影是以人为主要反映对象的,用相机作为素描薄的一种直觉反应,按动快门,作为摄影家,在这之前要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在这当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对生活中新的视觉形象的敏感,对选择对象的敏感,对把握最佳时机的敏感。

于是,一张真实的照片,往往展现出的是深刻的人性力量。

纪实也是证明或者证据。

记录社会生活等的摄影,与单纯的记录摄影不同之点是,将拍摄到的内容强烈诉诸于人民的个体报道性质的意思。

纪实摄影所反映的是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情感旅程,人的生存状况,人与环境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现在的,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以此来区别艺术摄影对过去的重演和对未来的虚构。

是此时此地的真实写照,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的截取,是不可重复的。

被记录的事件应当具有当时当地的社会典型性,并具有保留价值,能够成为后人了解我们今天生活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窗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可以使后人通过这样的一个个窗口,来看我们现今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看今天人们的情感、道德、相互关系和社会结构,看今天的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生存状况,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从中看到今天的一切与历史的相承关系。

老师带我们了解的焦波老师的《俺爹俺娘》,给了我精神上的强烈冲击,这组作品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的普通生活。

但其中无处不流露出父母对儿女的关怀与深重的爱。

另一方面,从作品中也能切实感到作者对父母深深的爱与依赖。

尽管作品中没有刻意的拍摄某些镜头或表达某种情感,也没有过多的文字介绍,但就是因为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个情节与瞬间,却包含着太多令人感动的骨肉亲情。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纪实摄影的魅力应该是能从一个片段折射出一个社会深层次的东西,它往往是无数微小细节的组合,看似平淡,却极具宏观性。

往往平淡的才是最真的,最能反映一个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生活状况。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客观的世界,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摄影术本身的特性,为我们提供了能够真实反映这个客观世界的可能。

因此,纪实摄影活动的出发原点应该是真实。

真实纪录反映的是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纪实摄影作品属于真实纪录,真实纪录的瞬间性和惟一性决定了纪实摄影作品的不可复制性。

有人说,图片是最容易复制的。

的确,图片是最容易复制的,但那是指图片的物理属性方面的复制,而不是指对历史时空和精神属性方面的复制。

“真实纪录”的影像,会让人真实地体验和感悟作品中超越时空的信息。

纪实摄影中的真实纪录不是像镜子一样反映事物表象的纪录,而是摄影人的社会意识、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纪实摄影中,“真实纪录”记录的是客观存在的典型性事物的真实,而不是原始事物的简单堆砌。

有的网友在讨论中说道:“纪实是纪实摄影的本质”。

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

我赞同另外一位网友的观点:“纪实摄影作品应该具有传达作者人文价值判断以及人文立场的功能。


如果说“纪实是纪实摄影的本质”,那么,一切没有经过梳理的携带着很多原始性的没有经过“作者人文价值判断”的影像就会涌入媒体通道,正、负价值的纪实影像就会在受众面前并存,把纷繁复杂的原始影像中存在的人类社会的诸多问题推给对社会认知程度不一的广大受众,这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文化态度。

在纪实摄影中,由于摄影术的写真性,存在着一个“镜头欺骗性”的问题。

当一个摄影人为功利所驱使,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的时候,他的眼睛就会发生变异,他所纪录的所谓“真实影像”,实际上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而对被摄对象的有目的的选择或进行驱利性的导演,这是对纪实摄影精神的背叛。

拍摄行为的不真实,就会严重影响到事实的真实性。

在纪实摄影中,摄影人要尊重事物存在的客观真实性,这种客观真实性在纪实摄影中不容改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拍到的图片中所承载的客观真理带给社会,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为了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就要求在拍摄时保证不干扰被摄对象,真实地表现被摄对象。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抓拍是唯一的拍摄手法。

虽然我们说纪实摄影能强烈的表现拍摄者的主观意向,在其拍摄的作品中强烈的表现拍摄者自身的观点,但是尽管这样,这个意向还是要通过对生活中的画面截取来实现,决不能导演而成。

纪实摄影不赞成像艺术摄影那样漫无边际的使用摄影技巧和摄影手段,主张平实。

过多的艺术的、技术的手段的运用,干扰了主题,降低了事件的真实性。

通过手段的真实性来保证事实的可信性,这对于纪实摄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正义感、同情心和责任感是纪实摄影者最明显的特点。

真正的纪实摄影者不仅能看到战争、灾难、贫穷、愚昧带给人类的不幸;同时也能看到和平、繁荣、进步带给人类的信心和希望。

纪实摄影者在思想意识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以天下为己任”。

继中国摄影家协会年初以第8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组委会的名义宣布,取消桑玉柱金像奖获奖资格,收回获奖证书和奖杯后,上月组委会再次将两名摄影师“逐出”获奖队伍,理由是:创作奖纪录类获奖者杨晓宁和欧阳星凯的获奖作品因使用电脑软件修改原始影像,有违纪录摄影的真实性原则,被取消获奖资格。

王郑生说,真实性是纪实摄影的生命。

在评选中,凡发现对原始照片进行较大改动的,都劝作者改为艺术类参赛作品;对有电脑修改痕迹的作品,对画面呈现摆布、不自然的照片,一律排除在获奖作品外。

如外国摄影师参赛作品中,一组反映妇女提着篮子赶集的情景照片,脸上的表情与周围的气氛不协调,有明显的摆布迹象,尽管摄影技术高超,但也予以剔除。

对于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的界定,有人以“有没有改变影像”作为标准,这是片面的,改变影像肯定不能是纪实,但没有改变影像的作品也不一定是纪实作品,它们的界定应以作品的内涵作区分。

简单来说,真实地记录人的社会活动以及人文变迁的影像就是纪实摄影;而出于工作、生产、业务需要的纪录摄影,纯风光摄影,创作摄影都属于纪录摄影或艺术摄影。

坚守见证的力量,真实就是力量,这是纪实摄影不可改变的核心。

摄影者的天职是见证者,无论纪实摄影的格局如何演变,无论摄影者的身份如何界定,摄影者的使命始终是通过摄影见证生活,见证历史,见证人类的成长和成长过程中的一切欢乐和伤痛,给历史留下见证的影像,给历史留下真实的力量,这是摄影者应自觉承担的责任。

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捕捉着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动人光影,它是一种对生活的抽象,却又生动地记录着生活。

如果说艺术摄影给人的是一种视觉的盛宴,那么纪实摄影无疑是对人灵魂的碰撞,前者的价值在于赏心悦目,而后者的价值在于细水长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