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常州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常州城市总体规划

第九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77
第一节城市供水78
第二节污水处理80
第三节雨水排放84
第四节燃气85
第五节供电86
第六节供热88
第七节邮政90
第八节电信91
第九节广播电视92
第十节信息化建设94
第十一节环境卫生设施95
第十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98
第一节防洪除涝98
第二节消防101
第三节人防102
第四节抗震防灾104
第4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
近期为2011~2015年;
远期为2016~2020年。
第5条规划层次和规划区
规划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市域、市区、中心城区。
市域:指常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含金坛市、溧阳市和市区五区),面积4385平方公里。
市区:指常州市区范围(含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区),面积1872平方公里,为规划区范围。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背景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自江苏省人民政府1996年苏政复(1996)147号文批准实施以来,对指导常州城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适应城乡统筹的发展需要,适应常州行政区划调整以后的发展要求,常州市人民政府依法组织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规范和指导新时期的常州城乡发展和各项建设活动。
3.市区一、二、三产构成:2015年为1:49:50;2020年为1:47:52。
第10条生活水平目标
1.人均收入:全市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2015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缩小5%,2020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达4.0万元/人;2020年达8.0万元/人。
8.相关规划的协调:《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送审稿)等规划。
第3条指导思想
1.坚持规划的超前性。高瞻远瞩,从长计议,以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为目标,瞄准国内外先进城市水平,从城市发展和进步的趋势研究常州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
2.坚持规划的科学性。从常州的自然、区位、交通等条件出发,科学确定常州城市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重视近期建设规划,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3.坚持规划的整体性。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重视区域协调,谋求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视与各辖市资源的整合,谋求共同繁荣;重视远近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和城市各功能要素之间的协调整合。
中心城区:市区内的城市建设集中连绵区,面积约700平方公里。
第6条本规划区范围内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7条本规划由常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发展目标
第8条城市发展总目标
围绕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总任务、总要求,常州城市发展总目标为:
先进制造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的经济强市;
历史文脉彰显、现代科教先进的文化名市;
连东接西、承南启北的区域性枢纽城市;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
第9条经济发展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全市5500亿元,市区4100亿元;2020年全市9000亿元,市区6800亿元。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全市10万元/人,市区11万元/人;2020年全市15万元/人,市区17万元/人。
4.融贯生态城市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建设生态市的目标,确立各类区域的生态管治要求,落实节能减排措施,谋求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宜人的人居环境。
5.融贯特色城市理念。围绕建设现代化城市目标,从常州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条件出发,努力塑造富有常州特色的城市形象。
6.融贯经营城市理念。贯彻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统一原则,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布局用地,优化建设时序,谋求集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第四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职能26
第五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布局29
第一节居住用地29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30
第三节工业用地34
第四节仓储用地36
第五节城市设计引导37
第六节地下空间布局规划41
第七节旧区更新41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43
第一节对外交通44
第二节市域交通49
第三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50
第四节公共交通54
第五节城市停车设施57
第六节城市交通发展对策58
第七章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59
第一节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59
第二节城市水系规划64
第三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66
第八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71
第一节保护目标与体系71
第二节历史城区71
第三节古镇古村落73
第四节历史文化街区73
第五节文物古迹75
第六节非物质文化遗产76
第2条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46号令);
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5.《苏锡常都市圈规划(2001~2020)》;
6.相关区域性专业规划;
7.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发展目标4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8
第一节城镇体系8
第二节空间管制与协调11
第三节交通网络布局14
第四节产业发展规划15
第五节风景旅游规划16
第六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18
第七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19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空间结构23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23
第二节市区用地布局结构23
第三节市区四区划定25
2.恩格尔系数:市区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2015年≤32%;2020年≤25%。
3.信息化普及程度:市区居民2015年每百户拥有电话(含移动电话)达400部,2020年保持在400部以上;2015年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达85台,2020年达户均一台。
4.居住水平:中心城区2015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3平方米,成套率达95%;202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5平方米,成套率达98%。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比例一般不低于本年度住宅开发建设总量的10%;配建廉租住房、公共租屋的住宅项目,配建比例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5%。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年度供应量应不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
第五节地质灾害防治106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107
第一节目标与重点107
第二节城市规模与建设用地布局109
第三节公共服Βιβλιοθήκη 设施建设110第四节交通发展112
第五节历史文化保护和风景旅游115
第六节绿化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116
第七节城市基础设施118
第八节防灾工程建设120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建议121
第十三章附则1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