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人教版)(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姓名:班级: 得分: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当你走进语文的殿堂,色彩斑斓的世界展现在你面前,希望你拾起记忆的珍珠,冷静思考,仔细做答,展示自我,祝你成功!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6分)1.选出下面加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烂熳(màn)诘责(jié)文绉绉(zōu)广袤无垠(mào)B.禁锢(gù)匿名(nì)眷念(juàn)冥思遐想(xiá)C.稽首(qí)折戟(jǐ)旸谷(yáng)鞺鞺鞳鞳(tāng)D.叱咄(duō)骈死(pián)缊袍(wēn)负箧曳屣(xiá)2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遨游钥匙枝桠心扉浑然一体B.赌博蒙昧貂皮波澜海誓山盟C.犀利迁徙繁衍驰骋盛气凌人D.浩月质问宽恕欣尉翻来覆去3.选出下面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油光可鉴(鉴别)不逊:无礼匿名(隐藏)B.不可名状(说出)睥睨:眼睛斜着看旸谷(日出)C.脂粉奁(盒子)器宇:气概、风度诘责(谈论)D.无可置疑(怀疑)禁锢:束缚,限制雨霁(阴天)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得淋漓尽致。
B 反腐巨片《生死抉择》在各地上演时,票房率大增,中途退场的观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C 钱塘江潮,鬼斧神工,潮来时引来不少游客。
D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的球是哪一个?”贝利回答:“下一个。
”贝利的话实际意思是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44分)(一)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0.体会下列语句所表达的人物心情。
(3分)(1)二十三年弃置身:_____________(2)到乡翻似烂柯人:_____________(3)暂凭杯酒长精神:_____________11.品味“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B.策之不以其道。
得道者多助。
C.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
D.食之不能尽其材。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3.从文中选句填空,选句中要包含例句中加粗的词,且两词用法不能相同(1分)例: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
(2分)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谈谈本文给你的启发。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因公因私,我已经好几年没回故乡了。
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故乡老屋的老父。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我的泪水马上滚落出来,连忙推去所有事务,追风赶月,一刻不敢停留地往家赶。
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笑着。
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叨过一年平平常常的家长里短,窗外夜风起处,虫鸣渐深,我打了个呵欠说:“爸,咱睡吧。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
”随后又站起身往外走,“爸爸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我拦住他笑说:“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
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
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
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乱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的鼾声。
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我在这头应道:“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
床头仍寂静一片。
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一沾枕间就睡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睡,就常用脚把他踹醒,任他熬着等我睡去他再睡。
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就装着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他粗糙而又温情的手在我脸上划过时,我的鼻子一酸,泪水便滚出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着说:“睡吧。
”17.文章第二段写父亲蹲在村口路旁守望时,身躯“像一块坚硬的石头……”这个比喻生动地刻画出父亲守望神态的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说明父亲守望时间的_____________。
(3分)18.通读全文,你发现“我”追风赶月回到故乡老屋,和父亲在一起仅是先吃饭,再是聊家常,最后与父同寝。
只为这些平淡琐事,“我”心里会感到失落吗?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我”先后两次落泪。
第一次是由读信引起,第二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0.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父亲体贴儿子、儿子也体贴父亲的事情各一例,试加以概括。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对夜色、月色有一些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2.选文结尾部分写道:“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父亲为什么“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寻人启事①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阴牢牢地笼罩着椅子,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②用女孩的逻辑来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外,最大的偏好就是苛求她。
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③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
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
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
别忘了,我很漂亮。
”④读着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⑤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
这要花很多钱。
女孩心里高兴。
⑥你永远找不到我。
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
⑦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到家的温暖。
⑧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
可不能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⑨每天晚上,抱着有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睡,已经成了女孩离家后的一种习惯。
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⑩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11)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里默念达百遍、千遍的号码。
“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
”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12)合同期总算满了,女孩风尘仆仆地赶回A市,近家情怯,女孩颤抖着手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
(13)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14)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母,速归。
23.女孩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⑥段运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描写方法,请你猜测女孩此时的心情_____________。
(3分)25.第⑧段画线处“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省略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