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先秦宋元)

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先秦宋元)

中国古代史阶段练习(先秦—宋元)
姓名:_____
一、选择题(50分)
1.商朝的灭亡,确切地说是亡于
A.民族战争 B.属国征伐 C.兼并战争 D.权臣篡夺
2.“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对这一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A.是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是墨家的任贤的主张
C.是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D.是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
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
A.废除奴隶制 B.发展封建经济 C.废除井田制 D.谋求发展秦国势力4.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5.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之行,凿空的含义是
A.了解情况 B.开通道路 C.填补空白 D.开拓空间
6.秦汉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
A.适应了当时封建经济基础 B.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D.发展了多民族国家
7.建安文学的特点不.包括
A.内容充实,关注现实 B.苍凉悲壮,富于进取精神
C.慷慨激昂,富有生气 D.深入浅出,通俗生动
8.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9.隋大运河的四段水道中,全在江苏境内的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0.“虽有此制,开元之季(末年),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

该句中的“制”是指
A.均田制
B.科举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11.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问世时,不.可能写在
A.竹简上 B.木简上 C.纸张上 D.绢帛上
12.下列关于唐至元明时期我国居民迁移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大批北方居民迁居江南②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③东南沿海居民迁往南洋④许多中原人民迁往边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扬佛教和道教的产物 B.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C.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D.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14.下列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
足”思想的有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辽国(契丹)能够维持与北宋政权长期对峙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取得了澶州之战的胜利 B.迫使北宋政府签订丧权和议
C.基本完成了封建化 D.培养了一批亲辽的北宋官员
16.中国的水利技术西传,欧洲的水利方法介绍到中国,分别是在
A.秦朝、元朝 B.唐朝、清朝 C.宋朝、元朝D.汉朝、明朝
17.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进一步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发展的是
A.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B.科目变化,以进士、明法科为主
C.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D.为防止考生作弊,考试实行糊名法
18.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19.赵翼认为:“是宋之为国,始终为议和而存,不议和而亡。

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

他否认了:①宋朝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②军民抗金才使南宋偏安一隅③宋朝投降派排挤、迫害主战派而占上风④宋朝军队曾取得澶州和郾城等大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王安石变法中不是解决北宋中期“积贫”问题的措施是
A.青苗法和募役法
B.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
D.保甲法和将兵法
21.辽统治者采取“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为了
A.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B.推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C.适应不同生产生活方式 D.笼络汉族地主和官僚
22.耶律阿保机是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其活动不包括
A.提倡农业
B.建立契丹国
C.创制契丹文字
D.夺得幽云十六州
23.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局势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A.地方军阀割据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24.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讲,实际上是少数民族
A.封建化过程 B.汉化过程 C.农业化过程 D.内迁过程
25.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保持统一的经济基础是
A.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物资的需求
B.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C.互相依存、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
D.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需要
二、材料题(2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宋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肖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材料二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

夏军虽胜,得到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

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

材料三在宋、夏战争正紧张的时候,辽派使臣刘六符向宋施加压力,再次索取关南地(后周世宗从辽夺取)。

宋派富弼使辽,答应每年给辽增加银10万两,绢10万匹,才算了事。

澶渊之盟时给辽的物品称为“岁币”,这次改为“纳”字,……
——以上均摘自《简明宋史》回答:
(1)据材料一,盟约内容有何特点?指出其维系的基础是什么?(3分)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宋夏和约与宋辽盟约有何不同?其说明了什么?(3分)(3)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指出两次宋辽盟约的不同点?指出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4)你认为宋与辽、西夏的议和有积极意义吗?请稍加说明。

(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材料二
禁军官印——“拱圣下千都虞侯朱记”铜印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情况?带来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太祖加强禁军的目的是什么?是吸取了哪些经验教训所采取的措施?
⑶假如北宋初年契丹突然来犯,边境告急,持有铜印的将领能否直接统领麾下的军队前往救援?为什么?
⑷宋神宗年间,将领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三、问答题
28.(16分)自秦汉至隋唐,中国的政治中心在黄河中游,长安、洛阳两大都城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自五代以后,开封、北京、南京、杭州等成为著名的都城,有的甚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请回答:
(1)综合分析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后1世纪初,统一王朝定都关中地区的有利因素。

(2)五代以后,长安、洛阳失去都城地位的诸种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26.(13分)(1)特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

基础:以当时双方力量对比的均势为前提。

(3分)
(2)不同:政治上夏国妥协接受册封,经济上岁币的内容相近而名称不同。

其说明当时地夏国力量弱于宋,且双方都急于讲和。

(3分)
(3)第二次宋进一步退让,使双方政治上出现了不平等关系。

(2分)原因:与当时形势及其造成的力量对比变化有关,但主要是宋妥助造成。

(2分)
(4)有。

在战争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牺牲一点眼前利益,能避免更大的伤亡和更大的破坏,有利于双方的经济的发展。

(3分)
27. (1)北宋时期禁军人数激增。

军队的不断膨胀,使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军队战斗力下降。

⑵目的: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验教训:唐宋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统领禁军的宋太祖曾凭军权发动“陈桥兵变”,废周建宋。

⑶不能。

原因:禁军将领无调兵之权,禁军的调动权归属枢密院,而枢密院又直接由皇帝指挥。

⑷变化:王安石变法,实行将兵法,将领可以训练一定辖区的禁军。

意义:加强了军队训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8.(1)地理条件:关中地区三面环山,东近黄河,是一个典型的河谷盆地,地势平坦,土地
肥沃、水原充足。

历史条件:关中地区经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社会经济、文化获得较快发展。

经济条件:关中地区土地平坦,水利灌溉系统发达,农业发展水平高,为定都提供了物质基础。

军事条件:关中地区易守难攻,西退可守,东进可以争夺天下。

(8分,每点2分)(2)长期开发破坏了生态,阻碍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2分)经济中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政治、军事斗争重心由西向东的转移;(2分)五代以后,边患主要由西北转移到北方和东北地区。

(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