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与其对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影响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是在绵延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家庭本位,维护宗法等级伦理。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文明发生的起点,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
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变迁使家庭以及家庭伦理受到了猛烈冲击。
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一切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家庭,这个作为所有社会组织中反应社会生活变化最迅速、最敏感的细胞,随着社会体制的变革,传统的家庭伦理又一次面临现代化的挑战而陷于深刻的危机中。
例如,越来越西方化的离婚率,日益开放的性行为,愈演愈烈的“情人潮”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
然而,积几千年之传承的家庭伦理传统,仍然这样或那样存在于现实的家庭生活和人们的观念之中,欲罢不能,欲存不可。
事实上,现代家庭是传统家庭的延续,现代家庭伦理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伦理,不可能抛开既有的传统。
因此,吸取传统家庭伦理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对于加强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一)传统家庭伦理的内涵家庭伦理不仅规范着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整个传统伦理生成、存续的支撑和保障。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之说,其中父子、夫妇、兄弟“三伦”就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
传统家庭伦理是建构在以五伦为一般人伦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良莠并存,凝聚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诸多方面,一般来讲,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父慈子孝,父为子纲的伦理理念。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父子关系是家庭伦理关系中的核心关系。
“父慈子孝”是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的轴心。
由于中国传统家庭的宗法等级结构,父与子的关系有严格的尊卑之别,即所谓“父为子纲”。
这就规定了“孝”处于更为突出的地位,成为家庭伦理规范体系的核心。
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与宗法制互相强化。
要维护这种宗法血缘关系,最紧要的是维护“尊尊”,所谓“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而“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故“亲亲”在于“事亲”“事亲”就是“孝”是“仁之本”,“德之本”。
孝是一个扩展性和伸缩性极大、层次性和适应性颇强的道德规范,上推有“慈”“仁”下推有“悌”“忠”旁推有“听”“顺”,故“孝”为“百行之首“所以孝在调节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中成为核心。
第二、兄友弟悌,长尊幼卑伦理理念。
兄弟如手足,兄弟和睦与孝敬父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同等重要的事情,两者合称谓“孝悌”。
“友”是为兄者之德,“悌”是为弟者之德。
兄弟和睦是巩固家庭、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
当然古代所说的兄友弟恭是建立在长幼秩序的基础之上的,但两者并不完全平等。
兄长对弟妹拥有相当于父权家长对子女的监护、惩戒、教令、主婚等等权力。
尊长对卑幼没有逼迫至死的罪名,而卑幼对尊者稍有触犯导致尊者伤心或自杀,就构成逼迫致死罪。
这就形成极度的不平等现象,是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中的糟粕部分。
第三、夫义妇顺,夫为妻纲的伦理理念。
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切家庭关系都源于夫妻关系,有夫妻然后才有兄弟。
在《中庸》中有言:“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
得其极也,察乎天地。
”中国传统极重视夫妻伦理,不过贯彻于父权时代的男尊女卑思想,规定了妇女以敬顺为德,以“夫为妻纲”为基本原则。
“夫为妻纲”权利倾向“夫”权,对“妇”权却提出了“三从”“四德”的要求。
男子特别是显贵男子可以妻妾成群,妇女则必须“从一而终”。
男子可以随意“休妻”,“七出”、“七莫”、“十莫”等清规戒律如同一条条绳索,紧紧束缚禁锢着广大妇女,使妇女人格受屈辱,精神被压抑,才智被埋没,正当权益被剥夺。
当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三从四德”、存天理灭人欲能够压抑人的感情,但绝不能灭绝它。
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琴瑟和谐、相敬如宾成为古代协调夫妻关系的准则。
所谓“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夫妇之际,以敬为美”便是极好见证。
第四、谨身节用,勤俭持家的伦理理念。
在我国从古至今,以俭为荣,勤俭持家的习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
”孔子早在《论语·述而》中就言:“奢则不逊,俭则固。
”《韩非子·显学》亦言:“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在我国历史上众多家训、家教也把倡俭作为重要内容。
如三国曹操位极朝丞,然而不准后宫衣锦绣,嫁女只准用皂帐。
宋代司马光贵为宰相,教子曰:“有德者,皆由俭来。
”当时朝廷中大小官员比吃穿,他却“独以俭朴为美”。
古代家训在训示家人勤俭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学手艺,习技术,耕读并重,反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
第五、家国一体的伦理理念。
在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不仅在“家国一体”的宗法等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形成了一整套以“家国一体”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模式及方法。
儒家强调人生在世,要以“立德”为本,而“立德”要以“孝”为本。
在家为“孝”,在国为“忠”,孝就是缩小的忠。
以“孝”促进“忠”,即以血缘关系促等级秩序,以“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
所以就有在家能孝悌者,在外必能忠义的思想。
人人若能在家知孝悌,在外知忠义,则“家齐”“天下平”了。
孟子明确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古代这种家国一体的思想,虽不乏片面的伦理说教,但可以演化为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岳飞不负母教,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精忠报国”,成为千古传颂、家喻户晓的爱国典范。
(二)传统家庭伦理对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积极影响传统家庭伦理是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是毫无疑问的。
同时,传统家庭伦理也可以近年来,并且有必要作为当代家庭教育的辅助内容,而予以批判的继承。
如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意识形态的变换给现代家庭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
所以我们必须科学地评价传统家庭伦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改善并加强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社会功用。
第一、协调人际关系。
强调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是我国家庭伦理的特色。
从“五伦”到“十义”无不规定了社会和家庭中最基本的人伦要求。
若剔除这些人伦关系中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糟粕部分,只就其中所强调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人伦价值涵义,即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它对于维护社会、家庭的道德秩序和改善人际关系会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父子关系在现代家庭中虽然地位逐渐下降,而夫妻关系异军突起,但“父子有亲”的传统依然流传,作子女的仍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义务。
现代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自愿自觉地赡养父母,更应注意精神上的赡养。
在男女平等已经取代男女有别的今天,传统的“相敬如宾”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即“相互尊重”。
它要求现代夫妻双方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建立平等地位的双方,否则会破坏夫妻感情。
现如今的“情人潮”、“婚外恋”现象层出不穷,所以传统家庭伦理中忠贞专一、白头偕老的精华部分,珍惜夫妻感情,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队伍不断壮大,传统的“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将逐渐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德主张所取代。
我们将心比心,把兄弟之情施于众人,尊敬、关心、爱护同类,别人也同样以兄弟之道对待我们。
这样,独生子女也不会再感到孤独寂寞,整个社会将变得睦邻友好,更加美好,进步。
第二、逐步树立起良好家风。
在我国,从古至今血缘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家庭伦理和家风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和思想家们的重视。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大量家教、家训、家范、家规以及治家格言中所论述的内容,都与家庭伦理和家风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都是在良好的家风培育中成长起来的,如孟轲、曾参、陶渊明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都是在良好的家风中培养的。
良好家风的形成,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要自觉地担负起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忽视了对子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而致力于经济利益的追求。
尤其要警觉的是当今部分政府官员贪赃枉法,贪图享受,对家庭、对社会影响极坏。
第三、提倡勤俭节约。
作为道德规范的勤俭,要求人们热爱劳动,勤奋努力,不怕吃苦不怕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俭朴生活,节约财用。
所谓“玩物丧志”,“惟俭养德”,强调了无论是修身、治家,还是管理国家,勤俭都是必备的品质和要求。
在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本着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精神,履新之始便敲响警钟,明确重申“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施政理念。
当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在一些人群中盛行,挥霍浪费、贪污腐败行为在一些官员中蔓延。
“大量事实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对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一个很现实的考验。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距甚远。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优良传统,相反只有继续艰苦奋斗,保持勤俭本色,才能不辱使命,振兴我们的民族。
(三)传统家庭伦理对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消极影响良莠不齐的传统家庭伦理在给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带来当代功用的同时,也给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带来了其糟粕,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诸如:第一、男女不平等依旧存在。
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仍然存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尽管妇女地位在当今社会得到一定提高,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男尊女卑”的封建妇女文化中的历史积淀给当今妇女带来种种偏见。
与男性相比,女性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女性就业率低于男性,下岗率高于男性,工种少于男性;虐待妻子的家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施暴者往往是在家庭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男子。
这些丑陋现象表明,传统家庭伦理中的杂质和糟粕不是短时期内就能消除的,它存在一个曲折渐进、螺旋上升、步履艰难的过程。
第二、传统恶习根深蒂固。
与经济转轨相适应的伦理道德的嬗变,具有双重性。
反映在婚姻家庭方面,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重婚纳妾、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多子多福、吸毒赌博等现象已成为公开的社会现实。
尽管我国婚姻法中主张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进行计划生育,但是“包二奶”、“傍大款”、“婚外恋”、“情人潮”等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