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

“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

《“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的感悟《标准》中10 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总体来说,这十个核心概念与小学数学都有一定的关系。

学习完《“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的讲座,我对于课程的“数感”印象比较深刻。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感的表述是“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数感,首先是数的理解与表示。

数是数量的抽象,而抽象出的数如何表示不同的数量,这就涉及到了数制即数表示的方式;其次要恰当地运用数解决问题。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⒉注重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数感与个性是双向交流的。

一方面,学生总是对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对象特别敏感,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对数学对象作出选择和反应;另一方面,数学教学完全可以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美化和感化学生的数感心灵,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1、体验生活,建立数感。

在教学比的意义时。

这节内容看似简单,其实要讲透十分困难,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比是一种数量关系。

比如,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2,为了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件出示:3杯牛奶和2杯果汁,先让学生用已有的分数知识表示出牛奶与果汁的关系,再引入比来表示牛奶和果汁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比能简洁地表示出分数所能表示的两个数量关系,认识到学习比的必要性。

并能理解比所表示的这两个数量关系,并很好地感悟比的意义,建立数感。

2、实践操作,增强数感.比
如,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可安排学生完成以下操作活动(1)让学生把大米装在塑料袋里,并称出1千克的大米,让学生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有多重。

(2)学生分别掂一掂自带的物品(如重500克的袋装盐、重250克的味精)比较,并体会不同重量物品的感觉差异。

(3)发给每组三个重量不一装有大米的塑料袋(内有一袋重为1千克),让学生分别掂一掂,找出重1千克的袋子,看谁找得准。

(4)让学生拿出若干的课本和练习本,先掂一掂,并能够增减,估计一下是否有1千克,再用称验证,然后推测出2千克、5千克的总粒数。

在实践操作中体会1克的物体能吹得动,1千克的物体能掂得动,强化了学生的数感。

3、解决问题,提升数感. 当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老师们应该特别重视起来。

比如学生在认识10以内数后,再认识20以内、100以内的数时,可以对具体实物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十、百等数量大小的感觉,如数100粒黄豆、100根小棒,估计教室里的学生人数,估计一堆水果的数量等。

我们还可以就同一个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多种意义所表现的数量来加强对数的感知。

比如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你的1200步大约有多长?1200名学生站成做广播操的队形需要多大的场地?类似这样的问题可让学生举一反三。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