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学前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的教育

第九章 学前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的教育




2 .神经生物学因素

正常婴幼儿与孤独症婴幼儿存在许多生 理生化差异,包括脑电波活动、脑电图 类型、氨基酸结构等的差异。 多种生理变化异常都可以导致孤独症。 1981 年 Tsai 等人的研究报告显示,约 30 %一 75 %的孤独症患者有病理异常。

3 .疾病因素 报告显示,有 70 %的孤独症婴幼儿是由妊产期 的不利因素所致,如母孕期感冒、高血压妊毒 症、营养不良、先兆流产,分娩中非正常现象 而需剖宫产、窒息、产钳助产、早产、过期产、 产程长等。
五、孤独症的病程及其预后 (一)孤独症的病程:

目前孤独症完全治愈者尚不多见。
绝大多数孤独症婴幼 儿可能要不同程 度地带“病”(障碍)度过自己的一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程会越来越短,效 果会愈制愈好 ·

(二)孤独症的预后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经干预后进入成年早 期的孤独症婴幼儿: 5 %不再依赖他人而找到某种有报 酬的工作; %的患者症状改善但仍需要被监护;
3. 发生率
表现年龄:一般在 7 岁以前; 典型年龄:3岁左右;



发病高峰期:8 一 10 岁。 出现率为 3 %一5%。
性别差异:男女比例约为 4 :1 -- 9:1
4. 发病原因 生理因素:
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
胺)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 动,使患儿动作增多。 85 %的患儿是由于额 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


成年后可以独自工作,但在人际关系方面 仍然会有很多困难,如不明白别人的情绪、 要求等。
当他们进人青春期时更需要性方面的辅导。

6. 心理动力学方法
心理动力学观点:
母亲以退缩、拒绝、敌意的态度对待婴幼 儿反应,孤独行为正是婴幼儿适应这种冷 漠无情环境的一种方式。
治疗方法:
建立一种环境,婴幼儿不需以自闭行为向 其父母表示敌意,治疗者完全接受理解婴 幼儿,如果婴幼儿最终看到环境不是敌意 的,其行为便可能有所改变。

攻击行为、冲动、活动量较多、自伤行为的 可使用卡马西平、纳屈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活动一刻不停,可试用中枢 神经兴奋剂如右旋苯异丙胺、利他林、呱醋 甲醋和苯异妥因等药物。

(二)孤独症婴幼儿的训练 1 .行为矫正

目的:减少病态行为,增加社会化行为, 学会一些社会适应能力。 矫正技术:

第一次对孤独症进行详细临床研究的学者是 美国临床医学家凯内尔 ( Leo Kanner )。 我国第一次对孤独症进行研究的学者是陶国 泰教授。


我国于 1993 年在北京成立了全国首家孤独 症教育研究所 ―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
(二)孤独症的定义

婴儿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 36 个月前,以 严重孤独、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 碍、刻板运动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的一 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 2)认知障碍。 想象力缺乏,在游戏中不能与伙伴们共同 遵守一种规则,不能在游戏的每一步骤中 去揣度别人的想法和做法; 扮演行为困难,不会扮演,不懂伪装。
(3)智力障碍 研究发现, 60 %的孤独症婴幼儿的智商 低于 50 , 20 %的婴幼儿智商在 50 一 70 之间,另外 20 %的智商在 70 以上。 (4)行为怪异。 常出现某些仪式性或奇异的动作,例如 用某种特殊方式扭转手指,用脚尖走路, 快速旋转等。

教育训练的目的 基本的生活技能:饮食起居,保持整洁等。 自我保护能力:不让异物进入眼、耳、鼻、 口,避开火炉,不能弄电线及插座,拨打紧 急求助电话,小心拿锋利的物品,过马路注 意安全等。 与人交往的能力:与家庭成员、同伴等的相 处和交往。


发挥特殊才能:抓住他们的兴趣所在,培养 某种专门能力。
符号和语言的联系。 语言和语言的联系



语言训练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l )尽量使用孤独症婴幼儿能理解的简短 语句。
( 2 )治疗时要用直观教具、形象动作行为 帮助他们理解、记忆。
( 3 )创设情境,鼓励孤独症婴幼儿用言语 来提要求,与人交流。 ( 4 )正确对待孤独症婴幼儿用词不当、词 语颠倒的现象。
(5)特殊依恋。

如对小汽车或小动物表现出特殊的兴趣 并产生一种依恋。
(6)在运动方面缺乏平衡能力。

很早学会自己走路,们始终学不会骑三 轮车。
(三)孤独症婴幼儿的科学诊断

一个是由家长和抚养人使用的孤独症行 为评定量表(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 另一个是由检查者使用的儿童孤独症评 定量表(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
4. 家庭参与训练

训练家长及其家庭成员 发展程度及训练方法。 主地训练孩子。
帮助他们认识孤独症婴幼儿的基本病理、
培养他们的信心和技能,帮助他们以后自
父母直接参与,会努力解决自然环境中的
问题,消除或减少从人工训练情境到自烈 家庭情境的过渡所带来的问题。

家庭训练两种模式:
反映性模式:
( 1 )暂停强化法,指当一种不适当的 行为出现时,就把他从强化物旁边移开 一段时间,或把强化物移开一段时间。

( 2 )惩罚,指用厌恶刺激作为手段消除 不适当行为。 ( 3 )强化正当行为,指用强化物增强适 当行为出现率。强化适当行为常与教导 适当行为相结合。
( 4 )塑造,指强化与目标行为稍有相似 的行为,然后再强化与目标行为更相似 一点的行为,最后逐步影响目标行为。
大约
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
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
父)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 症是遗传性的 。
对双胞胎的研究表明,高达
80 % 的多动
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生活步调加快,环境刺激过多, 增加了个体的兴奋而导致多动问题。
强调父母的认识方面,使其理解和接受婴幼儿 的情感; 增强父母交往技能; 改善父母对自己、对婴幼儿的行为和对父母与 婴幼儿相互作用的觉察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行为模式:强调亲子相互作用和行为管理的原则与技术。 教父母改变婴幼儿的环境以及父母对婴幼儿的 行为反应,从而影响婴幼儿的行为变化。
5 .社会参与训练

成立专门的孤独症研究机构,配备社会工 作人员。 帮助孤独症患者是急需发展的社会工作, 例如提供离校的职业训练等。
3 .教育训练

训练者对孤独症婴幼儿有爱心、耐心, 能与孤独症婴幼儿交往,使婴幼儿先对 感兴趣,双方能相互沟通。

训练时要动作一言语一奖励有机结合起 来。如边教边做边鼓励,减少孩子不愉 快情绪的发生,增加对训练的兴趣。
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切忌操之过急,要 有恒心。


把训练的技能分成若干细小步骤,而不是 一下子就全部教给他们。 ① 社会相互作用准备阶段,训练目光的 接触与对他人的注意。 ② 探索性游戏阶段,鼓励孤独症婴幼儿 探索物体。 ③ 单独游戏阶段,塑造适当的游戏行为, 鼓励婴幼儿模仿教师的行为。
一、多动症的概述 1 .定义:

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是指发生 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 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 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 综合病征。
2 .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 将本病命名为“儿童期多 动综合症”,共分为 4 型。 1 型:单纯活动过多和注意障碍,以注意 持续时间短暂和活动过多为主要表现,并 无明显的行为障碍和发育迟延。 2 型:伴有发育迟延的多动症,伴有言语 发育迟延,笨拙,阅读困难或其他特殊技 能的发育迟延。 3 型:伴有行为障碍的多动症,伴有明显 的行为障碍,但无发育迟延。 4 型:其他

心理动力学治疗家们及行为主义者,提 出孤独症是对一个冷漠的、危险的外部 世界的逃避;是父母对孩子行为进行不 适当强化的结果。 。
四、孤独症婴幼儿的治疗与训练 (一)孤独症婴幼儿的治疗 是医学上通过药物干预的治疗,即药物治疗。 行为紊乱、刻板行为、模仿言语、情绪不稳 定、尖叫等症状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中的氟 呱陡醇、舒必利、氯丙嗦和奋乃静。
(三)流行率

婴儿孤独症的患病率很低,一般认为约万 分之四至五左右。

据此推算,我国约有数十万孤独症婴幼儿。 孤独症男女性别差异较大,普遍现象为男 孩高于女孩 3 一 6 倍,而且多发生在第一 胎。
(四)孤独症的可教性

孤独症婴幼儿虽然有严重的发育障碍, 但他们仍有相当的发展潜力,是可以教 育的。
( 5 )链条法,指把一个要教给孤独症婴 幼儿的动作分解成一系列的局部动作, 然后教会他并强化他。
( 6 )放松疗法,指矫正紧张性行为,使 患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
( 7 )游戏疗法,指通过游戏方式达到治 疗孤独症婴幼儿行为障碍的方法。
2 .语言训练—四个阶段

动作和语言的联系,或实物、情境和 语言的联系。 形象和语言联系。

三、孤独症的病因分析 1 .遗传因素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对双生子研究发现,同 卵双生子患婴儿孤独症的同病率较高,而异 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低。 其次,通过对高发家族的研究发现,孤独症 具有家族遗传性。大约 20 %的孤独症婴儿 中,家族有智能不足、语言发育迟滞和类似 孤独症的人。 再次,孤独症婴儿有的存在染色体 x 脆性, 其中男童占有较大比例。
若要他们的潜力有发展的可能性,就必 须使他们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里所说 的“教育”是指针对孤独症婴幼儿障碍 特点的特殊教育训练。

二、孤独症婴幼儿的辨别与诊断 (一)孤独症婴幼儿的日常辨别 1 .孤独症婴幼儿的基本特征 ( l )社会交往障碍。
(2) 语言障碍 (3)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僵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