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小故事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文言文翻译+启示
1.翻译下面文言短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①。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②。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
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③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奇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注] ①金声而玉应: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
②太常:汉之官名,主管理乐的大官。
③窾:通款,即款识,器物上刻写的文字。
翻译:工之侨得到优质的桐木,(把它)砍削做成琴,装上琴弦弹奏它,琴弹奏出的声音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
他认为这是天下最美的琴,把琴献给了太常。
太常让国家做琴的工匠来看这把琴,工匠说:“不是古琴。
”太常把琴还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把琴拿回来,与漆工商议,在它上面画了断纹。
又与篆工商议,在它上面写了古代的款识。
用匣子装上把它埋到土里。
一年后,挖出来,抱着它来到集市上。
有一富贵的人路过并见到这把琴,用百两金买下它,把它献给朝廷。
乐官相互传看,都说:“这是稀世珍宝呀!”工之侨听说这件事后,感叹说:“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
本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去鉴定,而不是从外表来下结论。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条件。
2.翻译下面文言短文。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阙敌,使摩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召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召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召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注]余胥:墙壁
翻译: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问他说:“将怎么处置那些士兵和百姓?”太公回答说:“我听说爱惜这个人的人,一并爱惜这个人房屋上的乌鸦;憎恶这个人的人,也憎恶他的墙壁。
全部杀掉敌人,使他们没有剩余的(一个不留),怎么样?”武王说:“不可以!”太公出去,召公进来,武王问:“这件事怎么办?”召公回答说:“有罪的人杀掉,没罪的人留下,怎么样?”武王说:“不可以!”召公出去,周公进来,武王问:“这件事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种植他们自己的土地,不要改变原有的状况,只重
用那些仁爱之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
本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严苛的法律,可以震慑一些人,但不能从内心感化他们,实行仁政,才能使人们心悦诚服。
在今天的社会,减少社会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老百姓从心里热爱这个国家这个社会。
3.翻译下面文言短文。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
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
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
晏子进曰:“不可。
祠此无益也。
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
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
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
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注]祟:迷信说法指鬼神给人带来的灾祸,这里指鬼怪。
翻译:齐国大旱很长时间,景公召见群臣问:“天不下雨很久了,百姓将会遭受饥荒。
我派人占卜了,鬼怪在高山和大河中。
我想少收一点赋税,到灵山祭奠,可以吗?”群臣没有人回答。
晏子进谏说:“不可以。
祭祀这个没有好处。
灵山本来就把石头作为身体,把草作为头发。
天长久不下雨,头发将要被烤焦,身体将要烤熟,他难道不想下雨吗?祭奠他有什么好处呢!”景公说:“如果不这样做,我想祭奠河伯,可以吗?”晏子说:“不可以,河伯把水作为自己的国家,把鱼鳖作为自己的百姓。
天长久不下雨,泉水的水位将下降,河流将要枯竭,国家将要亡国,百姓将要灭亡了,他难道不想下雨吗?,祭奠他有什么好处呢!”
本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齐景公貌似也在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实际上没有抓到解决百姓饥荒的实质,不是祭天地,而应该切实为百姓着想,以爱民之策解决百姓的困难。
今天,我们每一个为官者都应做切实为百姓谋福利的事,而不是去做一些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