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摘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词语注释、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遽jù:立即,匆忙。
、契qì:用刀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
、吾剑:我的剑。
、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
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矣:了。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行:<动词>运行。
《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之:指“剑”。
、坠:落。
、求:寻找。
、于: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舟止,止:停止。
揠苗助长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也作“拔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词语注释[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禾苗的人。
宋,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闵,同“悯”,担心,忧虑;揠,拔[芒芒然归]一说茫茫然。
很疲劳地回到家里。
芒芒然,疲劳的样子;归:回家[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矣]累极了。
[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赶快跑去看禾苗。
趋,急行,跑;之,代词,它,代禾苗。
[苗则槁gǎo矣]禾苗却枯死了。
则,却;槁,枯槁,枯死。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不想帮助它生长的人是很少的,寡,少。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认为帮助禾苗生长没有好处而抛开禾苗不管的人。
想,没想好处;舍,抛开不管。
[不耘苗者也]那些不苗者也]那些不去锄草的人。
耘,锄草。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不但没有益处,反倒害了禾苗。
非徒,不但,不只;之,代词,它,代禾苗。
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词语注释株:树桩。
触:撞到。
走:跑。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lěi:一种农具。
冀:希望。
复:又,再。
得:得到。
为:被,表被动。
身:自己。
为:被。
欲:想用。
自相矛盾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词语注释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精卫填海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
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
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掩耳盗铃原词是掩耳盗钟。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译文: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
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
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词语注释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得:得到。
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负:背、驮。
走:跑。
则:但是。
以:用。
椎chuí:槌子或棒子。
“况”huàng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
遽jù:急速地。
画蛇添足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画蛇添足"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
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
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词语注释.祠cí:祭祀。
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相谓:互相商议。
.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
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引:拿,举。
.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
固:本来,原来。
.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安能:怎么能;哪能。
.为:给;替.遂:于是;就。
.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终:最终、最后。
.引:拿起。
.且:准备。
.成:完成。
.余:剩余。
.足:脚。
足:画脚.亡:丢失,失去。
.为:给,替。
.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谓:对......说。
郑人买履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
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
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中拿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词语注释郑:郑国。
且:将要。
欲:将要,想要。
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
先:首先,事先。
度duó:衡量。
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置:动词,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其它。
坐:同“座”,座位。
至:等到。
之:动词,到……去,前往。
操:动词,拿、携带。
已:时间副词,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名词,鞋子,革履。
乃:于是就。
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
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
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操:携带。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罢:结束。
遂:于是。
宁n ìng:副词,宁可,宁愿。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市罢:集市结束。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何不试之以足:之,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 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铁杵磨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