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名称:第十一章三角形。
2、单元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
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
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
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5、主要教学方法、手段、选用的教学媒体
讲授法、练习法;小黑板,班班通。
6、单元课时划分:本章教学约需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3课时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3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
数学活动1课时
小结1课时
复习1课时
单元测试题选讲2课时
1、单元名称: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2、单元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这些为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做了准备。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
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学生只有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它,才能学好后面的四边形。
在本章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中考时常考的热点。
全等三角形在中考中主要考察三角形的判定;并会将有关知识应用到综合题的解题过程中,如把某些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求解;能够从复杂的图形中寻求全等三角形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是中考的要点。
]
3、单元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角形全等的性质(重点)和判定方法(包括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重点、难点)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应用(重点、难点)。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能够画已知角的平分线并掌握角平分线性质。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5、主要教学方法、手段、选用的教学媒体
讲授法、练习法;小黑板,班班通。
6、单元课时划分:本章教学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12.1全等三角形 1课时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5课时
12.3角的平行线的性质 2课时
小结 2课时
单元测试题选讲2课时
1、单元名称:第十三章轴对称
2、单元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密切数学与现实联系的重要内容。
本章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3、单元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轴对称的性质是本章的重点。
轴对称变换的应用,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等都是围绕这一性质进行的.另外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也是本章的重点,它们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根据,应用也比较广泛。
本章难点:正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或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称轴,能够进行简单的轴对称变换。
对于一些有关等腰问题的证明,相对于前面全等的证明,推理的依据多了,图形、题目的复杂程度也增加了,因此会使一些学生感到无处下手,这也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能够按照要求作出简单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判定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其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应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观察、操作、想象、论证、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分辨对称图形和非对称图形,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外部世界的完善与和谐,使他们有效地获取真知,发展理性。
5、主要教学方法、手段、选用的教学媒体
讲授法、练习法;小黑板,班班通。
6、单元课时划分: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3.1 轴对称 3课时
13.2 画轴对称图形 2课时
13.3 等腰三角形 4课时
数学活动1课时
小结 1课时
单元测试题选讲2课时
第十四章单元备课
1、单元名称: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2、单元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本章要求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运算和除法运算。
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并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会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3、单元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整式的乘法,包括乘法公式。
整式的乘除中,单项式的乘除是关键。
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是本部分的难点。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正整数幂的乘、除运算性质,能用代数式和文字语言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运算。
使学生掌握单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并运用它们进行运算。
感受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运算,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这两种分解因式的基本方法,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过程与方法:
感受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运算,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这两种分解因式的基本方法,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灵活运用公式的过程中,提倡多样化算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主要教学方法、手段、选用的教学媒体
讲授法、练习法;小黑板,班班通。
6、单元课时划分: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7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4.1 整式的乘法 7课时
14.2 乘法公式 3课时
14.3 因式分解 3课时
数学活动 1课时
小结 1课时
单元测试题选讲 2课时
第十五章单元备课
1、单元名称:第十五章分式
2、单元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有理式,是代数式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相应地,分式方程是一类有理方程,解分式方程的过程比解整式方程更复杂些。
然而,分式或分式方程更适合作为某些类型的问题的数学模型,它们具有整式或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3、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进一步理解分式的意义,能区分一个有理式是分式,还是整式,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通分;掌握分式的乘除运算;
难点: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化简、通分;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运算。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能区分一个有理式是分式,还是整式,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则,运用法则进行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分式加减运算法则,会进行简单分式的加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通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解题过程的良好习。
5、主要教学方法、手段、选用的教学媒体
讲授法、练习法;小黑板,班班通。
6、单元课时划分: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5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5.1 分式 2课时
15.2 分式的运算7课时
15.3 分式方程3课时
小结1课时
单元测试题选讲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