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方向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方向

浅谈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及方向摘要: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一直是跌宕起伏,自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开始蜕变,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行了30余年,但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城市化率仅达到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水平,这还是按照统计局52%的标准进行比较的。

从此可以比较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

在发展的道路上,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解决。

关键字:发展过程;问题;方向正文:一.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

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二.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根据城镇人口的变化特点,可将中国城镇化阶段大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恢复和起步时期(1949~1957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城镇化发展较快时期,城镇人口从1949年的5765万人增长到1954年的994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7%,是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2.2%的3倍多。

这一时期可再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49~1952年的3年恢复时期。

该时期城市经济迅速恢复,安排了大量失业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较多,1951~1953年间年均人口净迁入率为33.1‰,城镇人口年增长率为7.5%。

②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

为满足工业建设项目的需要,“一五”期间从乡村进入城镇的人口达1500万之多,加上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至1957年,城镇人口增加了2400万,年均增长7.0%左右,成为城镇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2超高速城镇化阶段(1958~1960年)这一时期强调赶英超美,提出了以钢为纲。

全民大办工业的总路线,致使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过程和超高速城镇化过程,3年间新设城市33座,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

3停滞时期(1961~1976年)这一时期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①1961~1965年的经济调整时期;②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由于盲目大跃进,至1961年时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大滑坡,中央政府不得不大力调整工业结构,通过提高设市设镇标准而大量精简城市人口。

其结果,城市数由1961年的208座下降到1965年的171座,同时期内的城镇化率也由24.7%下降到18.0%,出现了城镇化的大回落。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出现强烈的政治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出现了第二次城镇化的大回落,其显著特征是大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量的城市干部被下放到农村。

在工业建设方面,过份强调国防意识,导致“三线”企业的布局过于分散,阻滞了基建投资对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造成城镇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

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的增长完全由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致。

4城镇化增长阶段(1977~1983年)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城镇的发展,并适时适度地在1979年前后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允许知青回城、允许下放干部返城等,从而使城镇机械人口、特别是大城市的机械人口增长加快,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5城镇化高速增长阶段(1984~1995年)1984年,中央政府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同时又修正了1960年代以来的市镇建制标准,从而使全国城镇数量迅猛上升。

1984年,全国设市城市数为300个;到1994年底,设市城市数即增加到622个,平均每年增加32个。

按第四次人口普查口径,城镇化水平也由1984年的23.01%上升至1993年的28.14%。

三.我国城镇化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1.国家计划控制的影响大首先,由于政府是经济发展的决策机构和工业化的发动者,所以中国城镇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由政府支配的,从而形成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两位一体的城镇网络。

在某些时期,城市发展的政治指向甚至优先于城市发展的经济指向。

在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的长期指导方针下,各级政府的投资重点一般均放置在所在城市或其周围地区,其结果是各级行政中心也就自然成为所在地区的最大经济中心,中央直辖市、省会城市、县城所在地的发展都是如此。

这种城镇网络的优点是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本、人力和各生产要素,发展若干急需发展的产业,形成便于统一管理的城市体系;其缺点是容易形成政府对企业的过多行政干涉,挫伤企业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利用政府的主体地位,政府便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过度流入,从而使城镇发展限定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避免像其它发展中国家那样形成城市失业大军和城市贫民区。

但是这些措施却造成了城乡壁垒,强化了城市居民所具有的世袭性特权,限制了乡村青年的发展。

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获取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原始资本积累,即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进行隐性积累,用来发展工业和城镇。

同时通过资本投入的调控和户籍政策的变动,实现政府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加速或减缓城镇化发展过程。

“一五”时期和8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60年代至70年代后期的慢速发展,正是政府推动城镇化的结果。

2.城镇化发展缓慢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是以轻纺工业为主导展开的,而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却同前苏联一样,是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的。

按照目前中国所具备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业整体水平,城市化程度似乎应较高些。

但由于重工业技术构成较高,所需资本投入量大,所以一定数量的资本对工业劳动力的吸纳力就相对较低,这就使城镇化的发展逐渐滞后于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工业化的分散进行,又使中国的乡村城镇化进一步滞后于工业化。

并且,同其它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中国的城镇化是以工业为核心的,而不是像拉美和亚洲若干国家那样,把城镇化一开始就建立在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基础之上,因此中国各级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都相当薄弱,从而大大降低了城镇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人口的吸纳力和消化力,减慢了城镇化的应有发展步伐。

3.城市构成独特中国城市规模结构中的大城市人口增长较快,而小城市的人口增长较慢,与世界其它一些国家形成鲜明对照。

据各国最新的普查资料计算,全球10~25万人口的小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9%,而同期全球城市总人口的年增长率却只有2.76%。

相反,中国在1957~1984年间,小城市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84%,是平均城市人口增长率2.08%的0.88倍。

近10多年来,中国小城市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主要是由于行政区划变化使然,表现为明显的城市个数增加,而实际上考虑到长期暂住人口趋于分布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仍旧要慢于大、中城市。

中国城市构成的独特还表现在功能上过份单一化,即不论城市大小,均程度不同地偏集于工业,这是长期实行先工业化而后城市化的自然结果。

近年来,随着城市房地产业和其它第三产业的发展,这种趋势正在发生变化,但由于工业体系的改造相当艰难,城市功能单一化的格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会继续存在。

4.二元城镇化结构中国在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并举的前提下,强调和突出了中国式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二元城镇化结构。

一方面,由中央和各级政府发动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过程是在强调工业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设市城市的技术构成一般都比较高,且城市的地域规模、人口规模和产业规模发展都较为有序。

另一方面,由乡村剩余劳动力自发转移而形成的自下而上的农村城镇化过程,却是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和技术构成较低的情况下起步的,因此表现为明显的小规模、分散化特征,城镇的基础设施较差,城乡差异不大,劳动力转移更多的表现为职业上的转变,而不是空间上的转变。

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就目前研究来说,主要为新型城镇化。

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2.发展特点。

规划起点高。

途径多元化。

聚集效益佳。

辐射能力强。

个性特征明。

人本气氛浓。

城乡互补好。

3.意义。

实现新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实现新型城镇化是发展第三产业,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实现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整体联动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需。

4.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群的城市融入。

(1)要实现均等化待遇,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

(2) 必须有产业支撑。

新型城镇化突出的是“新”: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实现“候鸟式”迁徙到家门口的“就业路”和“致富经”,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

(3)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创造的环境,使农民在城市能就业。

(4)必不可少地要解决医疗教育这些深度关乎民生的问题。

5. 实现整体系统的发展,实现城市大中小协调发展和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1)要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以城带乡”,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差距。

(2)要大小并重,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方面要推进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一方面则要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引导产业在不同规模城市间合理布局,降低城镇化的门槛,避免形成畸大畸小、畸重畸轻的城镇格局。

(3)要集约节约,在资源能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建设。

尽快推进资源能源的价格改革,使其能合理反映资源能源的稀缺程度;要鼓励引导形成循环利用资源、节约使用能源的生活方式和产业体系;要加快节能建筑发展、推动新能源的普及应用,使我国城镇化走上绿色、低碳的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1:《城市地理学》;徐学强、周一星;高等教育出版社2:《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1期3:《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