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胆胰影像学诊断

肝胆胰影像学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影像学表现】
超声检查: 多为均匀强回声、少数为低回声肿块。
CT表现: 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块影;
多期增强扫描:早期周边开始强化,逐渐向中央

展,并接近同层面内大血管密度;
长时间持续强化,最后与肝实质呈等、或稍高密度,
周边开始强化
巨块型
癌栓
结节型
弥漫型
原发性肝癌超声、CT表现
超声为混杂回声,邻近 血管受压、推挤
平扫
小肝癌: 增强扫描“快进快出”
增强动脉期 门静脉期
MRI表现
平扫:肝癌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肿块( 肿瘤出血、脂肪、坏死 或
囊变可有相应信号表现);DWI可为高信号; 多期增强:采用Gd-DTPA对比剂,同CT “快进快出”、后期见假包膜; 应用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如钆塞酸二钠)多期增强:三期同Gd-DTPA
疾病的鉴别或早期癌灶的检查与诊断 (1)平扫:多种成像序列,用于获得更多的信息 (2)增强:多期增强,使用Gd-DTPA. (3)使用特殊对比剂:2类:超顺磁性氧化铁,被肝内网状内皮系
统的Küpffer细胞吞噬,据此可推断病变内是否有此种细胞。 另一类为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如钆塞酸二钠),被肝细胞摄 取、转运,可用于肝细胞癌检出。
超声:肝萎缩,表面凹凸不平,回声粗糙;脾大、腹水、门静脉增粗。 CT 大小及形状异常:
肝脏 萎缩
少数全肝萎缩 多数尾叶、左叶外侧段增大,右叶萎缩 也有右肝增大,尾叶、左叶萎缩
肝叶比例失调, 肝缘凹凸不平, 肝门、肝裂增宽
肝密度:不均匀(脂肪变,纤维组织增生,硬化结节); 其他异常:脾大、腹水、静脉迂曲扩张等门脉高压征;胆囊异常。
(4)MRI:平扫血管多为流空的无信 号,也有为高信号;MRA或增强扫 描可见血管影。
(三)肝脏的基本病变表现
1、肝脏大小与形态异常:肝增大、肝萎缩、肝变形。 2、肝脏边缘与轮廓异常:肝硬化、肝脏肿瘤。 3、肝脏的弥漫性病变:肝硬化、脂肪肝、肝血色病。
(1)超声:弥漫性不均匀异常回声; (2)CT:全肝弥漫性密度增高或减低;或混杂密度; (3)MR:肝实质弥漫性不均匀混杂信号;同反相位信号差异;T2WI、T1WI弥漫性低信号。
3、肝脓肿(abscess of the liver)
(一)肝脓肿(abscess of the liver)
【临床与病理】 肝组织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细菌或 阿米巴 滋养体
经胆管感染 经血行感染 邻近感染蔓延
肝脏并产生 溶组织酶
肝脏充血、水肿 白细胞浸润
急性期:发热、肝大、疼痛
白细胞崩解 组织液化坏死
4、肝棘球蚴病 (hydatid disease of the liver )
也称肝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引起的寄生虫病, 流行于牧区。影像学表现为囊性病变,与囊肿不同的是:母囊内 有子囊;囊壁常有钙化,内外囊出现分离可见“双边征”、内囊 破裂可见“水蛇征”或“水上百合征”。 CT或MRI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强化,而单纯囊肿壁不强化
需要,影像检查根据肝内血管分布特点把肝脏划分为若干肝 段。通常以肝右、肝中、肝左静脉作为纵向划分标志,以门 静脉左右支主干作为横向划分标志,如此将肝脏划分为八个 肝段。 4、肝实质: 5、肝血管:
Couinaud根据肝内门静脉干和肝静脉的分布范围,将肝脏分为八段,门静脉分支分布 于肝段内,而肝静脉位于肝段间。具体如下:以肝中静脉所在纵行平面将肝脏分为左 右半肝,以肝左静脉为界将左半肝纵行分为左内与左外叶,而左外叶以门静脉左支为 界水平分为上下两段,以肝右静脉纵向、门静脉右支横向将肝右叶分为上下前后四段, 而肝尾叶为单独的一段,即:S1为尾状叶,S2为左外叶上段,S3为左外叶下段,S4为 左内叶,S5为右前叶下段,S6为右后叶下段,S7为右后叶上段,S8为右前叶上段。
肝包虫囊肿:CT、MR、超声、标本图
5、肝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 hemangioma)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临床与病理】
病理 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可有纤维间隔、血栓或钙化; 发病率 占肝良性肿瘤的80%,女>男,30-60岁多见; 症状与临床意义 较大肿瘤可有压迫症状或破裂引起出血。
MRI
肝实质信号:不均匀,T2WI见多发低信号硬化结节;RN和DN灶 在T1WI上信号不定;T2WI多为低信号;
大小、形状的改变及其它异常同CT。
肝硬化CT、MR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早期肝硬化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不能做诊断; 中晚期肝硬化影像学检查都能做出诊断; 30-50%肝硬化合并肝癌; 肝硬化再生结节需与早期肝癌区别,前者为门静 脉供血,因此 动脉期CT扫描再生结节不强化。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 【临床与病理】
指源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癌 (HCC)为80-90%。病理学类型:3型(≧5cm为巨块型、 ﹤5cm的为结节型、 ﹤1cm的为数众多的结节为弥漫型)。另 不超过3cm结节为小肝癌。早期无症状,血甲胎蛋白(AFP)升 高。 肝癌伴随的其他异常:门静脉内癌栓,肝内血性转移,阻塞性黄 疸,肝门及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晚期发生远处器官转移。
1、肝脏位置与形态:
2、肝脏的大小: 3、肝叶、肝段划分: 4、肝实质:超声肝实质均匀一致中等回声;CT为高于脾脏密
度(CT值:55-75HU),其中血管为圆形或管状低密度。多 期增强肝实质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强化开始明显, 于平衡期强化达到高峰;MRI检查,肝实质信号均匀,其信号 在T1WI高于脾脏,T2WI低于脾脏。多期增强特点同CT。
1、肝脏位置与形态:
2、肝脏的大小:
3、肝叶、肝段划分:
4、肝实质:
5、肝血管:肝动脉、门静脉由肝门入肝;肝静脉于第二肝门汇
入下腔静脉。
(1)DSA:不同时相可见肝动脉、门静 脉、肝静脉。
(2)超声:血管腔无回声,血管壁回声 较强。
(3)CT:不同期相可见动脉、门静脉、 肝静脉影;CTA血管全貌。
水肿带
脓腔 “环征”
强化环
CT“环征”
CT平扫 CT增强 多房性强化
CT平扫显示小气泡征
MRI表现 MRI平扫:脓腔(脓):
T1低信号 T2明显高信号 DWI高信号;ADC图低值
脓肿壁: TT12高略于高脓于腔肝,实低质于,肝但实低质于脓腔
MRI增强:脓肿壁环状或多房性强化;邻近肝组
织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
上三幅肝脏图有何不同,属于什么异常? 肝脏局灶性病变的CT、MR、超声图 血管病变:门静脉血栓(左图)、门静脉高压(中图)、血色病(右图)
(四)疾病诊断
系统性疾病的肝脏受累而导致的病变(少见) 肝脏本身病变(多见)
1、脂肪肝(fatty liver )
【临床与病理】 肝组织脂肪含量超过5%可致脂肪肝; 依据侵润的范围分弥漫性和局灶性; 病理上为肝细胞内含过量的甘油三酯。
4、肝脏的局灶性病变:具有一定形状,占位效应,异常的回声、密度、信号。 5、肝脏血管异常:可通过超声、DSA、CTA、MRA观察肝动脉、门静脉和
肝静脉的异常。
(1)肝血管位置及走行异常; (2)肝血管增粗迂曲; (3) 肝血管腔异常:狭窄、阻塞或充盈缺损; (4)病理血管:肿瘤血管; (5)静脉早显:影像检查在动脉期可见门静脉或肝静脉提前显影,见于肝动-静脉异常交通。
有的其内可有长时不间强持化续的纤维组织或血栓化成分。
中央扩展
与周围肝实质成等同密度
(体现 “早出晚归”的特点)
肝海绵状血管瘤 CT动态扫描
平扫
增强
增强 后期
肝海绵状血管瘤 CT动态扫描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平扫显示肿瘤T1低信号、T2高 信号区,边界清楚;
血管翻转
血管湮没
CT增强扫描


正常对照

男性,35岁。体检发现左肝局灶性低回声病变
还局 是灶 正性 常低 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声 构是 ?病
变 ?
不均匀 脂肪肝
MRI
正常图
同相位T1WI
反相位T1WI
【诊断与鉴别诊断】
弥漫性脂肪肝诊断容易 局灶脂肪肝须与肝肿瘤区别
2、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 )
肝胆胰影像学诊断
(X线、超声、CT、MRI)
肝脏
(一)检查技术
1、X线平片:很少应用;肝脏血管造影:很少用于诊 断,更多的用 于介入治疗
2、超声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 3、CT检查:主要的检查手段之一 ⑴ 平扫 ⑵ 增强:多期增强;动态增强;CT灌注
(一)检查技术
4、MR检查:一般认为是在超声检查或CT检查之后的检查。用于
90%以上的肝 癌血供丰富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
【影像学表现】
超声:低回声或回声复杂肿块 、 间接征:肝硬化、门脉或 胆
管内癌栓、淋巴结转移等。 CT平扫:低密度肿块、肿块内坏死区、其他伴随异常。 CT多期增强扫描:
动脉期 动脉供血的肿瘤部分强化,CT值迅速达到峰值; 门脉期 正常肝实质强化密度;肿瘤强化密度迅速; 平衡期 肿瘤强化密度继续 ;与正常强化肝实质对比显著。 多期其增他强的特间征接:异“常快:进静快脉出内”瘤、栓肿、瘤胆假管包侵膜犯在、门转脉移或性平淋衡巴期结强、化 其他器官转移灶。
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 )
【临床与病理】
病因很多,常见为病毒肝炎、 自身免疫肝、酗酒
早期肝细胞变性、坏死
肝变形、变硬、肝叶萎缩 或增大、门静脉高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