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第一课时
主备人:沈金霞使用人: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1、解题,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通过诵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一、导入参考:
1、我经历过的老师
2、再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
吉林油田高中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
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这是吉林油田高中著名的一桩“公案”,其中的是非指向不难判断。
)
二、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
“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三、关于作者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见注示及全优设计)
积累名句:1、书ft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治学名联)
3、关于古文语言运用的要求与主张:A、惟陈言之务去B、文从字顺
四、诵读课文
1、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 1 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听出学生读错音、读破句的地方并加以指正
(2)请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段
板书:诵读的依据之一: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
(3)请几位同学诵读第 1 段,读之前要告诉大家:将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作者什么样的心
情?依据是什么?
(板书:诵读的依据之二:自己的语气——作者的感情)
总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学们的读法都有道理,都有想法
(4)教师范读第一段
(5)请同学在第一段中找一句话来描述——“在对课文的理解上,老师没学生丰富,老师
应该向学生学习”的情形。
2、诵读第 2 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同学们仔细揣摩一下,看看到底应该怎么来读?(诵读的依据之三:语气词、句式)
3、诵读第 3、4 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
五、作业:
六、课后记:
《师说》第二课时主备人:沈金霞使用人:使用日期:【教学目标】1、通过把握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知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解读文本
1.第1 段(重点词句课研时定)
内容梳理: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④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2.第2 段分析(重点词句课研时讨论)
内容梳理: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与于其身的对比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第3 段分析(重点词句课研时讨论)
内容梳理: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
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4.第4 段分析:(重点词句课研时讨论)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
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5、作业:
6、课后记:
《师说》第三课时主备人:沈金霞使用人: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1、复习本课重点语句,让学生明确本课重点文言知识
2、回顾文章内容,指导学生顺利背诵
3、总结本文写作特点,继续指导议论文写作
教学难点:让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一、课堂提问、听写本课重点词句(也可参考全优设计)
二、提示背诵线索,指导背诵: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 (“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三、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 语言上,整散结合 整句(对偶、排比),既有整齐美,又富于变化,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现力
2、修辞上 运用顶针(蝉联、连珠 顶真) 使语言衔接紧密,论述环环相扣
2. 论证有章法,多用对比论证,使自己的论点更鲜明 ;还运用引证法,增强说服力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孔子言行
四、讨论本文思想的进步性 本文立意:本文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流自恃门第,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小结: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1、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2、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
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3、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 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 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作 业 :
课后记:
引证法 对比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