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

物理微型课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观察生活中各种跟惯性有关的现象,了解观察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4.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学生早有准备,齐声回答)
教师:你能举出一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吗?
学生:①力能使静止的木箱运动②力能使钉子钉进木板③力能使足球飞出去
④力能使火车的速度大小改变,方向改变(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回答)教师:可见力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速度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运动方向改变。

二、导入新课
引言: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运动和力关系的知识,叫做动力学。

动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本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三、讲解新课
教师: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原来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它,可以使它运动起来。

持续用力推它,它将保持运动。

不推了,它将停止运动。

请问:根据这一经验,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又能总结什么规律?
学生:学生回忆相关生活经验。

学生可能回答:物体为什么运动了?又为什么停止了?预期回答: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维持物
体运动的原因)
教师:肯定学生的问题和结论。

教师: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被誉为“科学天才”的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这个观点延续了2000多年的历史。

但是,权威的观点就一定是真理吗?
学生:不一定!
教师:好!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品质。

接下来,我们把问题进行分解。

问题一:首先请大家思考:物体为什么由静止变为运动?
学生:因为你用力推了它。

教师:确实是推了。

但是,你用力推物体,物体就一定运动吗?
学生:不一定。

举例。

教师: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推了物体,物体就运动。

我们要从物体受力的情况进行分析。

请问,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学生:物体受到向下的重力G、向上的支持力N,水平推力F和摩擦力f。

教师:为什么能推动物体?
学生:因为水平推力F比摩擦力f要大。

教师:能推动静止的物体,是因为推力比阻力大的原因。

教师:回答了物体为什么由静止到运动的问题。

接下来,请大家思考:问题二:运动的物体一定要持续地“推”吗?
学生:不要。

举例如,使劲一推,手离开后,物体能继续向前滑行;用力踢球,球离开脚后能继续向前飞行。

教师:从此看来,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师:但是,请大家继续思考:问题三:为什么物体又由运动变为静止了呢?
学生:可能回答:没有用力推了;因为有摩擦阻力等等。

教师:我们还是从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不推了,就是撤去了推力F,阻力有没有变化?
学生:阻力没有变化。

教师:因此,使物体停下来的真正原因是:物体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教师:40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提出了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预期回答,物体就不停了。

教师:我们先看一个模拟演示实验:三辆相同的小车,从三个相同的斜面,从同样相同的高度,同样由静止开始下滑。

这样,他们将
以同样的速度到达水平面。

而水平面的表面分别是毛巾、木版和玻璃。

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车停下时的位置。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
1 毛巾最大最短
2 棉布较大较长
3 玻璃较小长
实验分析:
(1)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3)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4)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5)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能总结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预期总结:在越光滑的表面,摩擦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
教师:非常好。

同学们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如果绝对光滑,小车将滑行无穷远!
教师:太棒了!我们同学能根据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抽象的思维了。

伽利略也根据实验事实,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

教师:介绍理想实验并课件演示。

1)两个对接的光滑斜面,使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2)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的高度(3)减小第二个斜面的角度,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4)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处于水平位置,小球因为永远也到不了原来的高度,所以沿水平面将永远的运动下去。

学生:观察理想实验。

学生:总结伽利略的观点。

教师:根据实验,伽利略提出了他的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原因。

设想没有摩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学生:重复并体会“理想实验”的方法。

教师:总结理想实验的方法。

伽利略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能更深刻地反映科学规律。

二、结束语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先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然后经过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

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学习和运用知识时,一定要多思考,多发现,多总结,在科学的山峰上不断攀登,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

三、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