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渤海新区相关情况介绍(2008年7月28日)一、沧州渤海新区的机构设置沧州渤海新区位于沧州东部临海区域,2007年2月15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7月20日正式揭牌。
沧州渤海新区分为核心区和规划协调区,规格为副市级。
总面积3321平方公里,人口近75万人,海岸线130公里。
核心区包括原黄骅港开发区、中捷、南大港管理区和化工园区,面积830平方公里;规划协调区包括黄骅市和海兴县,面积2491平方公里。
沧州渤海新区负责对所辖区域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资源配置,需省解决的重大事宜,由以付志方常务副省长为组长的黄骅港及渤海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进行总协调。
沧州渤海新区核心区实行‚一区三园‛的管理模式。
‚一区‛为沧州渤海新区,‚三园‛为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和化工产业园区,规格均为县级。
在内设机构上,设置‚一办五局‛,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城市规划建设局、财政局、社会事务管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规格为副处级。
在渤海新区成立之前,2005年5月,为加强对临港区域经济工作的领导,搞好临港区域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沧州市组建了临港经济协调发展委员会。
在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临港协调委在推进规划编制、基础开发、资源整合、体制创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渤海新区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渤海新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2006年11月,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战略目标。
报告强调:‚沧州临海工业区,已经具备大规模开发的基本条件,要作为‘十一五’时期全省的重点工程,加快建设综合性港口和邯黄铁路,发展以化工、物流为主的临港产业,积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创新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成为拉动冀中南和朔黄铁路沿线发展的新引擎‛。
为贯彻落实省七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沧州临海地区的区位、港口、交通、腹地、产业和资源优势,建设河北新的经济增长极和隆起带,提出了建设沧州渤海新区的战略构想,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批复。
沧州渤海新区的发展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冀中南、晋中南、鲁北、豫北,面向朔黄铁路沿线及陕西、内蒙古等部分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以港口物流为基础,城市配送物流为支撑的区域性航运中心;河北及‚两环‛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隆起带;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
围绕这一定位,提出了渤海新区实现‚三个率先‛、发挥‚四大作用‛、落实‚五大任务‛的工作思路,即率先解放思想、率先科学发展、率先创新体制机制,发挥龙头带动示范作用、创新发展方式作用、创新体制机制作用、创新发展环境作用,建设大港口、培育大产业、快上大项目、搞好大配套、拓展大腹地。
沧州渤海新区的发展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和三个层面。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打基础阶段,加快以综合大港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功能,建设综合立体大交通网络,形成产业雏形;第二阶段集约发展阶段,形成产业的大规模有效聚集和提升;第三阶段腾飞阶段,再造一个新沧州,用5-8年的时间,投资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成为全省名符其实的经济增长极和隆起带。
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以原沧州临港协调委成立为标志的市级层面;第二层面是以渤海新区成立为标志的省级层面;第三层面是以打造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区为标志的国家级层面。
为了更好的完成省委、省政府赋予渤海新区的责任和使命,对渤海新区及黄骅港发展目标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渤海新区的主要阶段目标是:2008年,综合港区起步工程开工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全面铺开,一批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开工建设。
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以上(不包括由省、市直接入统的项目),全部财政收入争取达到20亿元以上。
2010年,综合港区起步工程基本竣工,水、电、路、讯、供热、供气、污水处理、通关服务等重要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开发建设需要。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全部财政收入争取达到80亿元以上。
2015年,渤海新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实现‚增长极‛的目标,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黄骅港的阶段目标是:煤三期工程。
2010年,在稳定确保煤一、二期8000万吨以上吞吐量的同时,完成煤三期工程,设计能力为5000万吨/年,新建4座5万吨级的专业化煤炭装船泊位,届时煤炭吞吐量达到1.5亿吨以上,远期煤炭吞吐量达到3亿吨以上。
三、近期开展的重点工作(一)抓好规划编制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近亿元,委托国内外知名院所编制了十余部新区各项发展规划。
一是继2007年2月《黄骅港总体规划》得到省政府并交通部正式批复以后,《渤海新区综合交通规划》、《渤海新区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临港产业发展规划》、《沧州市岸线开发利用规划》、《渤海新区环境保护规划》、《渤海新区管网规划》、《渤海新区水系规划》等十余个规划相继启动,均已取得最终成果或阶段性成果。
二是修改完善《沧州渤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
由新区管委会和市规划部门共同委托中规院,在吸收《沧州东部临海地区总体发展规划》成果的基础上重新编制。
2007年11月28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对规划进行审查并原则通过。
此次会议对新区规划控制区范围进行了科学调整。
2007年12月22日,市规划部门、渤海新区管委会共同组织京津冀等方面7名规划专家、11个市直部门及黄骅市、海兴县等有关负责同志,对规划进行了专家技术审查。
随着对港口、港城、腹地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委托中规院对该规划进行了进一步地修改完善和整合优化。
初步确定以黄骅市和中捷城区为依托,着眼第一步发展100万人口,用10-20年左右的时间,规划建设一座现代化和谐宜居的沿海区域中心城市。
(二)推进综合大港建设黄骅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谋划、研究、比选和论证,历经十年,经全国水运界、港航界、经济界上百位院士、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研究论证,在与全国八港(营口、秦皇岛、唐山王滩、天津、滨州、龙口、青岛、日照)比选中脱颖而出,确定由神华集团作为业主单位,与河北省共同投资,在沧州大口河海域建设黄骅港。
批准建设的方案中同时明确了从煤码头起步,逐步建成综合性港口的发展目标。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将其确定为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的出海口,从此拉开了港口建设的序幕。
1997年11月,李鹏同志来沧参加了黄骅港开工奠基仪式,2001年12月黄骅港煤炭一期码头正式投入运营;2002年9月煤炭二期码头开工,2004年9月建成使用。
2006年以来,煤炭吞吐量连续两年突破8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
目前,黄骅港共有9个泊位,航道水深-14米,宽度170米,实现了7万吨级船舶满载进出。
根据建设沿海强省的迫切需要,举全省之力加快综合大港建设步伐。
按照‚两转‛(由单一煤炭输出港向综合大港转变,由单一业主码头向多元投资主体的社会公用型码头转变)和‚三步走‛(第一步建成 10 万吨级,第二步建成 15 万吨级,第三步建成 20 万吨兼备 25 万吨级)的发展思路,先后组织进行了建设综合大港的航道数模、物模试验并制定了综合港区起步工程方案设计。
2007年召开的20万吨级航道可行性论证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工程现状条件下建设20万吨级航道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
和记黄埔集装箱码头项目进展顺利。
在对直接腹地集装箱生成量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4月8日,和记黄埔集团与新区管委会在石家庄正式签订了合作建设集装箱码头的意向书。
计划一期建设两个泊位,吞吐量120-150万标准箱。
(三)抓好沿海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建设一座促进和带动全省发展的沿海中心城市的要求,进行了港城建设的相关规划编制工作。
目前,已委托中规院加快规划的完善、优化,争取年底前完成规划成果的论证和评审,并确定城市选址,尽快铺开中心城市建设。
(四)抓好重大产业项目目前,渤海新区在建项目和计划开工项目总规模2500亿元,大部分项目将在2012年左右建成。
其中,重大产业支撑项目1500亿元,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000亿元,正在建设的重大产业支撑项目13个,总投资518.2亿元,计划开工的10个,总投资493.1亿元,以‚两电‛、‚三园‛、‚六化‛为标志的重大产业支撑项目进展顺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港口物流四大产业初具规模,渤海新区正朝着3000万吨装备新材料、1000万吨炼油、1000万千瓦电、100万吨PVC、100万吨醇氨联产和100万吨醋酸系列产品的目标有力迈进。
在石油化工产业方面,新区范围内有两家经1998年国家清理整顿后保留下来的地方炼油企业(河北大港石化、河北中捷石化)和一家焦化厂。
2007年6月29日,中捷石化与中海油炼化公司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目前,中海油中捷石化公司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达250万吨,投资80亿元的炼化质量升级与安全环保改建工程,年底开工,到2010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达到850万吨。
此外,金能集团与沧化集团重整后的23万吨PVC装置重新启动、运行稳定,投资18亿元的40万吨PVC项目,年底前将启动续建;投资36.8亿元的12万吨己内酰胺、投资13亿元的150万吨二甲醚等项目,年底前开工;投资12亿元的5万吨TDI,今年底试车投产;投资20亿美元的美国塞拉尼斯醋酸系列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总投资180亿元中铁装备新材料工业园,一期工程200万吨车厢板钢,8月18日投产,二期工程200万吨明年1月份投产;总投资40亿元的中钢镍铁项目,8月份第一期开工;总投资150亿元的中信泰富特钢工业园,正在进行填方,明年一季度开工建设;投资20亿元的达力普特型铸锻项目,已开工建设。
在电力产业方面,投资47.7亿元的国华沧电二期2×66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3#和4#机组分别于今年年底和明年一季度并网发电;投资30亿元的华润热电一期2×30万千瓦热电机组项目,下半年开工。
沧东电厂三期4×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前期工作正在抓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