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三文言知识练习题整理

必修三文言知识练习题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3.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4.选出“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5.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B.②③⑦C.③④⑧D.⑤⑨⑩6.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7.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8.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C.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9.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10.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口之家③范增数目项王④媒人去数日⑤识盈虚之有数A.①②B.②③C.④⑤D.②④11.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12.翻译下列各句: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⑥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⑦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劝学》练习1、下列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了。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虽然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受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子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每天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为就不会犯错误了。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更高的智慧,圣人的思想也在这里具备了。

2、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也写作“急”,急忙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顺利,这里是使动,使…顺利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生性,天性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心:专心致志3、下列虚词使用相同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D.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4、下列相关知识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认为一步为“步”,两步为“跬”,走路为“行”,小跑为“走”,快走为“趋”B.《劝学》为节选版,选自《荀子劝学》,《荀子》是战国末期荀况所作,现存32篇C.“跪”表示席地而坐,提起臀部,保持拜服的姿势,而“坐”指臀部坐在脚后跟上D.古代金银并非指金子和银子,“金”指的是金制的刀剑,“银”指的是银制的刀剑5、对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取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于”相当于“从”,后“于”相当于“比”。

B、……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在”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不能象其他代词那样单独作句子成分,只能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5、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6、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7、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9、“”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1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12、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3、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

14、荀子《劝学》说:“,;,。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5、“,”,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6、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17、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劝学》文言知识整理归纳一、虚词1.而(1)蟹六跪而二螯()(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吾尝终日而思矣()(4)登高而招()(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于(1)青,取之于蓝()(2)而青于蓝()(3)善假于物也()3.者(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4.焉(1)风雨兴焉()(2)圣心备焉()二、实词1.通假字(1)以为轮()(2)虽有.槁暴.()(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2.古今异义(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2) 以为..轮古义:今义:(3)用心..一也古义:今义:(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5)假.舆马者古义:今义:(6)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1)望a吾尝跂而望矣()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2)已a学不可以已()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3)加a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b寡人将加大诛于子()(4)假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4.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用心一.也()5.请解释加点字词(1)劝.学()(2)而绝.江河()(3)而闻者彰.()(4)假舆.马者()(5)金就.砺则利()(6)无以..至千里()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2.省略句(1)()以()为轮3.倒装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四、请翻译以下句子(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过秦论》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合从缔交2.赢粮而景从3.外连衡而斗诸侯4.始皇既没5.振长策而御宇内6.百有余年矣7.锄櫌棘矜8.而倔起阡陌之中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1)有席卷天下(2)天下云集响应(3)赢粮而景从(4)内立法度(5)外连衡而斗诸侯(6)南取汉中(7)金城千里2.名词作动词(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会盟而谋弱秦(3)履至尊而至六合(4)执敲扑而鞭笞天下(5)过秦论(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3.形容词作动词(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会盟而谋弱秦(2)以弱天下之民(3)以愚黔首5.形容词作名词(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2)因利乘便6.动词的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2)吞二周而亡诸侯(3)却匈奴七百余里(4)序八州而朝同列(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6)约从离衡(7)流血漂橹四、一词多义1.亡:(1)追亡逐北(2)秦无亡失遗镞之费(3)吞二周而亡诸侯(4)河曲智叟亡以应(5)今亡亦死(6)今刘表新亡2.制:(1)赵奢之伦制其兵(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3)增其旧制3.利:(1)因利乘便(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专其利三世矣(4)非利足也(5)天时不如地利(6)商人重利轻离别4.遗:(1)秦无亡失遗镞之费(2)小学而大遗(3)因遗策(4)路不拾遗(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5.固:(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3)固不可彻(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蔺相如固止之(6)其闻道也固先乎语6.度:(1)内立法度(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3)度已失期(4)尽失其度(5)春风不度玉门关7.兵:(1)赵奢之伦制其兵(2)收天下之兵(3)左右欲兵之8.因:(1)因遗策(2)因利乘便(3)因河为池9.策:(1)因遗策(2)振长策而御宇内10.爱:(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2)宽厚而爱人(3)素爱纷奢(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爱其二毛11.致:(1)以致天下之士(2)致万剩之势(3)无从致书以观(4)何意致不厚12.及:(1)才能不及众人(2)及至始皇13.延:(1)秦人开关延敌(2)延及孝文王14.北:(1)北收要害之地(2)追亡逐北(3)将军战河北15.弱:(1)弱国入朝2)以弱天下之民16.以:(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2)以致天下之土(3)尝以十倍之地(4)以愚黔首(5)以弱天下之民(6)然秦以区区之地(7)然后以六合为家以为桂林17.以为:(1)以为桂林(2)铸以为金人十二(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4)自以为关中之固18.而:(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会盟而谋弱秦(3)皆明智而忠信(4)而天下诸侯已困矣19.之:(1)拥崤函之固,鸾腴之地(2)当地之时(3)杜赫之属为之谋20.乘:(1)因利乘便(2)自京师乘风雪(3)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4)致万乘之势21.振:(1)振长策而御宇内(2)威震四海五、句式特点(翻译)1.判断句(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