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分数的意义第1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生通过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PPT课件,两盒数量不等的铅笔(均为偶数)。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通过“拿铅笔”活动,使学生体会同样是“”,铅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铅笔总数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
[不足之处] 学生能够理解单位“1”,但是对单位“1”的不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这个内容还是理解不好。
[再教设计] 今后教学中要更多地创设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2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1.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2.利用测量活动的结果制成“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3.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制作“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制作“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准备】PPT课件,纸条,剪刀。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通过用给定长度的纸条量数学书的长和宽以及认识“分数墙”,使学生认识分数单位。
[不足之处] 学生能够很好地认识分数单位,但却不懂这其中的含义。
[再教设计] 通过更多的活动以及对比整数的计数单位和小数单位进一步认识分数单位。
第3课时分饼【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1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了解假分数、真分数和1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了解假分数、真分数和1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课件,圆片,彩笔,剪刀,直尺。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结合教材创设唐僧师徒取经路上“分饼”的情境,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在这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这些分数能正确读写,了解假分数、真分数和1的关系。
[不足之处] 学生对带分数的理解及与假分数的互化掌握不是很好。
[再教设计] 今后教学中将带分数的知识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进行探索。
第4课时分数与除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和分数的关系,能用分数表示两个自然数相除的商。
2.能应用这种关系把用整数表示的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用分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通过探索,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够将假分数与带分数进行互化。
[不足之处] 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互化过程学生还是理解得不好。
[再教设计] 通过形象的图形进一步理解带分数与假分数的互化。
第5课时分数与除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试一试及练一练第4,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b≠0)的意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不足之处] 对于被除数小于除数的除法算式学生还有些不太适应,所以探究活动设计少了。
[再教设计] 通过更多的活动来进一步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6课时分数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6题。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的关系。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2.经历探究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3.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体验互助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教学准备】PPT课件,圆形纸,彩笔。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课从分月饼的情境中观察发现三个分数相等,使学生初步感受分数的基本性质。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在将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的数时,出现仅将一个数(分母或分子)变化的情况。
[再教设计] 加强数形结合的应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7课时找最大公因数【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1.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使学生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一对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不足之处] 一部分学生在找因数过程中还存在无序、无规律的情况,这样很有可能遗漏或重复。
[再教设计] 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方法。
第8课时约分【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6题。
【教学目标】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小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
[不足之处] 学生在用一次约分时错误较多。
[再教设计] 鼓励学生进行逐次约分,减少约分时的错误率。
第9课时找最小公倍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并掌握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不足之处] 缺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再教设计] 虽然教材中只是在最后介绍短除法,但可以作为本节课的一个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甚至掌握。
第10课时分数的大小【教学内容】教材第83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5题。
【教学目标】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通分。
【教学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节课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来比较显然不行,但学生可以将这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学生的探索做到有的放矢,想出了不同方法比较大小。
[不足之处] 在通分过程中很多学生都直接把两个分母的乘积作为分母,而不是最小公倍数。
[再教设计] 今后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化异为同”,把分子、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同分子或同分母的分数再进行比较大小。
引导学生在通分过程中最好选取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