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争论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生殖或集中时,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叫生态幅。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只在12.5 小时的光照下才开花。
仅少数热带植物属于这一类型。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如品种培育,引种驯化,园艺上冻害(freeze injury):冰点以下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蛋白质失活变性。
冷害(chilling injury):温度在冰点以上,但低于喜温生物对温度的耐受下限而使生物受害或死亡发育阈温度:生物都有一个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开头生长发育的温度有效积温植物和某些外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即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种群:同一时期内占有确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拢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是争论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生命表(life table):用来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一种有用的工具。
动态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的生命表〔cohort life table〕。
连续观看一群同一时期诞生的个体从诞生到死亡命运所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依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构造调查资料编制成的。
生物种:是由一些具有确定的形态和遗传相像性的种群构成的,属于一个种的种群之间,以及同种全部的个体成员之间的形态与遗传的相像性大于它们与其他物种成员的相像性。
哈代-温伯格定律〔遗传平衡定律〕:在一个无限大的可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假设没有任何形式的突变、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的干扰,则群体中各世代基因频率维持不变。
适合度:某基因型的个体将其基因传递到其后代基因库中的相对力气,是衡量个体存活和生殖时机的尺度。
W = m l W 为适合度,l 为存活率,m 为生殖力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消灭,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遗传瓶颈:假设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缘由数量急剧下降,这会伴随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这个过程叫遗传瓶颈建立者效应:由于移植种群和母种群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设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奠基者效应)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种中的呈现将完全依靠这少数几个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建设者种群生活史:是指其从诞生到死亡所经受的全部过程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生殖、寿命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指植物体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生态位〔niche〕: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寄生作用: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借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猎取养分而生存。
优势种:对群落的构造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把握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多度是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群落野外调查。
密度(density):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盖度(coverage):是指植物的地上局部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叫投影盖度。
频度(frequency:)指群落中某种植物消灭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重要值(I.V.):= 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或其他),用于草原群落时,相对优势度可用相对盖度代替。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像,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像的。
群落穿插区(ecotone)又称生态穿插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系统:在确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全部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形成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Pe = Pn / A n=n 养分级的净生产量/n 养分级的摄入能量消费效率(consumption efficiency):n+1 养分级消费〔即摄食〕的能量占n 养分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Ce = In+1 / Pn =n+1 养分级消费能量/n 养分级的净生产量同化效率(assimilation efficiency):植物吸取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Ae = An / In =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植物吸取的日光能=被动物消化吸取的/动物摄食的能量应用生态学:争论如何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来解释、指导、解决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水体富养分化:水体养分物质过剩,尤其是氮、磷过多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生殖,影响了水体与大气的正常氧气交换,死亡藻类分解消耗大量氧气,造成水体溶解氧快速下降,水质恶化,进而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二、填空题1 、生态学争论对象: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和生态系统(ecosystem)。
2、生态学争论方法:野外争论、试验争论、理论模型争论3、光的类型:紫外光:波长<380nm,可见光:波长380~760nm,红外光:波长>760nm。
4、生物的昼夜节律包括外源性周期和内源性周期5、火主要有两个类型:林冠火,地面火。
6、陆生植物类型:湿生植物,旱生植物、中生植物7、旱生植物类型:少浆液植物、多浆液旱生植物8、水生植物的生态类型: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9、土壤类型:沙土、壤土、黏土10、土壤动物包括:线虫、环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的生长。
11、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分解动植物残体,使土壤中的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质化1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根本特征:(1)空间特征(2)数量特征(3)遗传特征13、种群个体在空间上有不同的分布类型: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
14、种群数量受:诞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4 个种群初级参数的影响。
15、种群的初级参数又受到:种群的年龄构造、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
16、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17、种群空间分布型: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成群分布型18、初级种群参数,包括:诞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率immigration 和迁出率emigration。
〔这些参数与种群的密度变化亲热相关〕19、次级种群参数,包括:年龄构造age structure、性比sex ratio 和种群增长率等。
20、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增长(increasing) 、稳定(stable)和下降(declining)型。
21、存活曲线类型Ⅰ型:凸型存活曲线,Ⅱ型:对角线型存活曲线,Ⅲ型:凹型存活曲线,22、在一个无限大的可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假设没有任何形式的突变、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的干扰,则群体中各世代基因频率维持不变。
23、种群内变异包括:遗传物质、基因表达蛋白质及表现型数量性状的变异。
24、地理物种形成说:地理隔离、独立进化、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25、迁移方式迁徙(migration)集中(dispersal)26、迁移模式☐反复来回旅行☐单次来回旅行☐单程旅行27、种内关系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他感作用28、种间关系竞争、捕食(predation)、寄生(parasitism)、互利共生(mutualism)29、密度效应:最终产量恒值法则、-3/2 自疏法则30、动物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分散利用领域和集群共同利用领域。
31、植物的防卫反响:毒性与差的味道;防范构造32、物种多样性具有下面二种涵义: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种的均匀度。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3、依据群落变化的形式,可将波动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不明显波动2.摇摆性波动3.偏途性波动34、裸地:原生裸地、次生裸地35、依据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3 种:(1)快速演替(2)长期演替(3)世纪演替36、演替方向:进展演替、逆行演替:37、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分类单位1〕植被型〔高级单位〕2〕群系〔中级单位〕3〕群丛〔根本单位40、密度效应:最终产量恒值法则、-3/2 自疏法则41、动物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分散利用领域和集群共同利用领域。
42、植物的防卫反响:毒性与差的味道;防范构造43、物种多样性具有下面二种涵义: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种的均匀度。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44、依据群落变化的形式,可将波动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不明显波动2.摇摆性波动3.偏途性波动45、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46、食物链的类型: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47、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二氧化碳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48、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取决于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分解资源的质量、分解时的理化环境49、对生物元素循环争论,通常从两个尺度上进展:一个是全球尺度循环、另一个是局域循环。
50、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51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目前的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垃圾焚化和综合利用52富养分化养分物主要磷,氮53、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类型有资源开发利用类型、区域整体规划类型54、种群数量统计:确定数量统计;相对数量统计55、确定数量统计:总数量调查法;取样调查56、取样调查:样方法、标记重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