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二模”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语文试题(三)

(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二模”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语文试题(三)

(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二模”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语文试题(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

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

可以想见,当周初礼制建立之时,与礼乐配合的“诗”便成为一种需求,当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那些作品,便可视为《诗经》最早的核心,它们的功用与分类也就构成了《诗经》的“早期形态”。

但今本《诗经》的风、雅、颂三分显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制存在与风、雅、颂对应的三分,这三者本身的时代差距也很大,比如国风、小雅中仅有部分诗作可能产生于西周。

另外,传世文献对风、雅、颂的称述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在《诗经》形成的最初阶段,它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

古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过讨论,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的“四诗”说即具有启发性。

他认为:“《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

《豳》谓之《豳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

《南》《豳》《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之本序也。

”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其实就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

因为《邶风》以下十二国风产生时代较晚,只有《周南》《召南》和《豳风》有可能产生于周初。

所以以情理论,周初建立礼乐体系时,《诗经》只可能有南、豳、雅、颂四类。

顾炎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雅、颂先不论,二南与《豳风》除时代较早外,同其余国风相比还有许多特殊之处。

先说《豳风》,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生活于豳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

而《豳风》其他篇目也与周公有关,产生时代应该比较早。

《周礼·箭章》记载周人祭祀诗乐中有“豳诗”“豳雅”“豳颂”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就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诗。

因此,将《七月》或者“豳”归入“风”就很不合理。

至于《周南》《召南》,其特殊性更加显著。

首先,《小雅·鼓钟》有“以雅以南”,南与雅并列,学者据此将“南”解释为乐器、乐调、诗体等。

其次,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仪礼》载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称为“乡乐”,同时二南又被认为是“房中之乐”。

再次,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论语·阳货》谓:“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上博简《孔子诗论》中也大量论及二南,其比例远超其余国风及雅、颂。

最后,目前所见各种文献,凡能体现国风顺序的,二南皆在最先,无一例外。

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南”最初应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类目,后来才归属于国风。

最后再简单讨论一下雅和颂。

《大雅》中部分篇目时代较早,如《文王》《大明》等祭祀诗,这应是“雅”类得以确立的核心。

也就是说,最初的雅应是祭祀祖先的歌乐。

《小雅》则更是礼制演变及宴享诗乐进一步独立的产物,所以《仪礼》所载士阶层的礼制,大量使用了《小雅》中的篇章。

至于颂,因为《商颂》《鲁颂》比较特殊,这里只讨论《周颂》。

一般认为,《周颂》是西周陆续产生的宗庙祭祀乐。

那么,最终我们就看到,在西周初年为配合礼乐制度而产生的“诗经”,当由南、豳、雅、颂四部分组成,这便是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

它们分别代表了构成新的周文化的四种子文化,或许也代表了当时四种无法被忽略的政治势力,即周王母族、周之旧贵族、灭商过程中诞生的新贵族、殷遗民贵族。

周初的礼乐制度建设,正是为了调和这几种文化或政治势力,建立并维持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因而,随之产生的《诗经》,也就毫无疑问地体现了这种文化、政治生态。

(摘编自姚苏杰《(诗经)的早期形态与“四诗”》,《光明日报》2020年11月30日)材料二:礼乐制度是由西周时期周公初步制定,后又经过不断增补而形成的一种十分严格的制度。

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实行的礼乐。

柏杨先生在其《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周王沿袭了殷商的社会结构,将人民分为四个阶级,即国王、贵族、平民和奴隶阶级。

在周王朝,阶层间的界限不但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庄严、不可逾越的。

礼是具体的社会规则典章,目的是维护当时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乐是推行这种制度的手段,因礼而设,为礼服务。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就是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而设置的。

这一机构包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部分。

“礼乐制度”中的“乐”基本指的就是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由春官中的大司乐领导,并由贵族担任音乐教育方面的各级负责人。

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对音乐活动的阶级控制是相当严密的。

在音乐教育方面,礼乐机构主要培养的对象是帝王和贵族子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青年。

这些选拔出来的青年被提升到下层贵族的等级中间,与上层贵族子弟一起学习音乐。

《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

”“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周王朝统治者对广大人民进行有意识的音乐统治,其目的在于巩固周王室统治,使人民保持和平的态度,防止奴隶反抗。

(摘编自丁超《<诗经)与中国礼乐制度关系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均涉及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并对《诗经》的早期形态进行了探讨。

B.今本《诗经》风、雅、颂三分是与周初礼制相对应的,这可以从传世文献对风、雅、颂的称述中得到证实。

C.周王朝由贵族担任音乐教育负责人,推行礼乐制度,目的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D.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可分别对应柏杨《中国人史纲》中所述的周王朝的四个社会阶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嘲风》相比其他国风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创作时间早,表演方式多,归入“风”显然不合理。

B.由于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所以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

C.雅和颂应该与宗庙祭祀、宴享有关,随着礼制的建立和演变独立成《诗经》中的两类。

D.周王朝阶级间的界限森严,但也会从民间选拔一些青年与上层贵族子弟一起学习音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早期”《诗经》范畴的一项是()A.《邶风》B.《七月》C.《大明》D.《周颂》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礼乐制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渔风渔俗渔家乐蒋子龙处于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一只鼠标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

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难以想象。

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小一千三百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三十二个。

社会已经进入“人口爆炸”“过度开发”的今天,只一个舟山就还有一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

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

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有舟有山,碧空远影……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

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

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

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

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其名叫“沈家门”,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

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

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沈家门人抗倭御敌,战绩累累。

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舰长阔、高大,“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鹚首,屈服蛟螭”“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

在那个时期,被尊为“天朝”的泱泱大国,士气高昂,御倭寇于大洋之上。

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

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桅樯如林,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大街小巷,腥味盈天。

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带鱼汛、海蜇汛等汛期到来,沈家门更是旆旗招展,号角长鸣;入夜后还万家灯火,繁华异常,有“小上海”之称。

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被尊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

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

就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核心是一个“仁”字。

以仁对海,心存敬畏。

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谢洋”,甚至还要“敬鱼”。

在海上遇到大鲨鱼、鲸鱼等,渔民要向海祷告,向大鱼撒米、丢三角旗,此谓“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以免大鱼兴波鼓浪,掀翻渔船。

以仁对天,崇拜神灵。

普陀山梵风习染舟山诸岛,信佛便成了沈家门渔民的重要风俗,“一门都仗佛扶持”。

同时还崇奉妈祖、祭拜龙王……但,在“仁”的含义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人。

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姿多彩的那一部分。

“一船遇难,众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内陆人乃至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以沈家门为代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渔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尸,不管是不是正遇到鱼群或丰收在望,也要立刻停止作业,将浮尸捞起,布裹席包,旋即返港。

回港后将尸体摆放在岸边,等待家属认领。

无人认领者,将尸烧化,骸骨存瓮,葬于“义山”。

自明代起,由几家米行牵头,在沈家门创建了“存仁局”:饥荒施饭,流行瘟疫施医药,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开辟“义冢山”,分“本地义山”和专门埋葬闽籍海难者和无主死者的“福建义山”。

沈家门的“存仁局”乐善好施,扶困济危,积德无数。

能像渔民这样仁厚地看待生死,就会勇,就会强,就会豪爽,就会快乐。

千百年来,渔民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演绎得精彩纷呈、浩瀚广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