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承载了生产、生活、生态、历
史与文化等多维度的功能。

随着城市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滨水空间的城市设计
理念也随之变化,本文经过对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梳理以及对我国滨水
空间现状的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打造符合我国现代社会需求的滨水空间设计策略。

关键词:滨水空间存量优化城市设计策略
1.发展历程与现状概述
发达国家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历程可大致分为“自然—繁荣—衰退—复兴”
等若干阶段。

自20世纪下半叶起西方发达国家便展开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的实践:如芝加哥滨河步道的四维设计、西雅图中心滨水区改造、曼哈顿BIG U防护性景
观规划等。

我国滨水空间的开发起步时间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以上海、
广州为代表的城市首先展开。

从2016年起,上海先后进行“一江一河”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工程,其中黄
浦江45公里岸线、苏州河42公里岸线,出台实施《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和《关于
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文化、旅游、体育
活动的丰富和提升提供了空间,把黄浦江、苏州河两条“母亲河”两侧所蕴含的
城市人文的底蕴,进一步推送到市民眼前,并进一步促进江河两岸的产业集聚。

2012年,广州市开始明确并落实广州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大会中的决议,打造
珠江黄金岸线。

近年来,已完成多个滨水旧工业区更新,如红专厂、太古仓、琶醍、1850创意园等,延续了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实现了滨水空间的复合价值。

除珠江外,还完成了多个河涌的整治与美化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碧道
778公里。

广州碧道规划和实施项目荣获2021年WLA世界景观建筑大奖与2021
年LILA国际景观奖。

目前,上海、广州滨水空间的转型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设计理念与
策略亦在使用者的反馈中不断的更新与优化,对于我国其他城市的滨水空间设计
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

国内其他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仍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国内外
各优秀案例,不断提出更先进的规划框架与设计理念,并逐步投入建设与实施中。

1.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意义
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水息息相关。

自上个世纪以来,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重新
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城市
滨水空间逐步复合化,承载了生产、生活、生态、历史文化等多维度功能。

市民
渴望功能复合、环境舒适、景观优美的滨水空间,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漫步道或自
然景观,因此,应依据时代的变化,提出新的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策略。

1.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策略
1.保障滨水空间的生态性、公共性与亲水性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而滨水空间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实践对象。

[1]以生态修复为首要目的,完善城市“山海相连、绿廊贯穿”的整体生态格局和生境系统,并配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在保障
生态功能完善的前提下,植入多样化的公共活动空间,强化滨水空间的公共性,
弥补城市内部公共空间的不足,配合进行存量优化。

“亲水”是滨水空间区别于
城市其他空间的独有特征,滨水空间的城市设计不仅是城市空间的美化过程,亦
是拉近人与自然距离的有效手段。

人的亲水情节是通过各种亲水活动表现出来的,而这种活动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参与性。

只有参与到其中才能谈得上亲水。

[2]
提升滨水空间的亲水性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能有效吸引市民或游客的驻足,提
高空间的使用效率。

3.2城市功能的拓展与补充
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往往是整体城市的部分功能向滨水区的延伸和拓展。


一的景观化滨水空间极易成城市内部空间与滨水空间的割裂,滨水空间不仅需要
承载生态修复、观光游览等功能,更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区域功能的衔接、拓展与
补充。

通过了解附近使用者需求,弥补周边区域所缺失的功能。

作为城市重要重
要组成部分,应结合公共建筑,如商业综合体、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打造空
间丰富,功能多样的滨水空间,在功能上弥补城市内部空间的不足,实现内部空
间与滨水空间的有机融合。

3.3慢行系统的丰富化设计
慢行系统是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效强化与城市内部空间的衔接与空
间的可达性。

滨水空间的慢行系统应承担交通组织与引导游览的功能,更加注重
线路的舒适与美观性。

线路宜结合水岸设计,加强与水面的互动,串联滨水空间
内的公园绿地、广场、文化遗址等开放空间。

在慢行道的功能设计上,应满足骑行、漫步、跑步三种慢行的需求,合理规划“三道”线路。

在关注水岸慢行系统
延续性的同时,应加强与城市内部慢行系统的衔接,使之逐步构成完整的城市慢
行系统。

3.4区段特征的凸显
在寻求差异化的社会中,滨水城市通常会利用滨水空间进行风貌的建设来彰
显城市自身的个性。

城市各区段滨水空间应体现其自身特色,避免出现过度统一、千篇一律的设计。

可通过对历史文化与地理特征进行内部挖掘,或结合周边城市
功能进行外部植入。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历史价值凝炼的核心场所,市民与游客文
化归属与认同的塑造也是其重要职能。

滨水空间的城市设计应对地方文化进行深
刻的认知与合理的诠释,合理利用历史文化的遗留,使其在滨水空间的城市更新
设计中得到承载与延伸。

3.5防洪设施与场地、景观设计相融
我国每年雨季暴雨多发,洪涝灾害频繁,滨水空间的城市设计不可避免的要
将“防洪堤”作为重要的安全保护设施纳入设计当中。

我国处在工程防洪时期,
依赖工程技术,通过修筑挡墙和防洪堤的方式抵抗洪水,导致水与土地、人文的
分裂,阻隔了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流,反而加重了洪涝的破坏性。

[3]在充分保障
人生与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应通过景观环境设计,尽量弱化“防洪堤”的存在:
优化工程防汛,将单一防洪墙改造成两(多)级系统,隐藏在景观覆土和种植地形、阶梯广场、瞭望平台的设计当中;增加防洪方式,融入防洪海绵景观,如雨
水花园,践行“弹性城市”的设计理念,加强其面临外界冲击时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以弹性的方式在减少台风和暴雨威胁的同时,丰富景观地形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杨肖.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城市旧区更新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2]刘岳坤. 城市滨水空间亲水性设计策略[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2(02):111-116+123.
[3]季曦冉. 弹性城市理念下的防洪海绵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