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8)\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答: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
所以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论述题:意识的产生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其原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论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重要》.物质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
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时间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7.《重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8,.《重要》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条件。
2.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扬弃了旧事物,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9.《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核心和实质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 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4.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质变创造条件;5.斗争性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6.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11.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辩证统一关系。
2.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理论基础,也是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2.《重要》简答: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1.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4.质变和量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3《重要》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
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式事物发展的环节。
3. 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这是辩证的否定的基本特征。
4. 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14.《重要》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具有创造性。
3.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4.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重要》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6.《重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的原因: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以来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同意的基础是实践,我们要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不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18.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原因1.本性在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所以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社会实践。
2.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逻辑证明成为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但逻辑证明不能取代或作为实践并列的标准。
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20.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2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的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使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②把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于生产力的三个实体要素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③在现代社会,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
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起阻碍作用;2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5、从历史主体角度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27.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去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一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实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在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28.人民群众在创造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
30.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1、社会分工的出现。
(前提条件)三次社会大分工:(1).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3).商人的出现,2.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根本条件)。
31.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对立关系: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具体表现:(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
(2)价值是……,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
(3)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二、统一关系: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32.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3.价值规律的作用:1.积极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 .消极后果: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展,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分配,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