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基础原因、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真理。
马克思足以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起来,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
关键词:科学;革命;统一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科学性,不仅体现在作为科学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未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而且也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界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
因而它能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
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
”创立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以便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创立的意义所在。
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因此,用唯物辩证法从根本上来改造全部政治经济学,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工人阶级的政策和策略,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为注意的事情,也是他们做了最重要最新颖的贡献的地方。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是重复旧东西,而是要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物的上层。
”也就是说,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使“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
”这样才能使哲学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
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阐述和论证说明,由于无产阶级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对立的阶级,它是历史上唯一不谋求建立自己对社会的统治而斗争的。
它是要取消任何统治与任何奴役的阶级,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一方面,历史证明,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任何思想家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的,不可能不受阶级利益和倾向的影响,用阶级的眼光看世界。
这样才不会被阶级局限性所束缚,才能在阶级斗争中赢得胜利。
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当工人阶级不是带着有色的法学眼镜,而是如实地观察事物的时候,它才能亲自彻底认清自己的生活状况,在这方面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帮助了工人阶级”;另一方面,“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马克思主义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没有阶级思想史上的飞跃,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坚持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党宣言》中庄严地向世界宣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反映着、体现着、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为实现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的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始终保持实践性和科学性为其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根本理论品质,因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就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做到与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相一致,即做到与时俱进。
而要做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就是因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
“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有机统一起来,“回到马克思”是“发展马克思”的前提,“发展马克思”是“回到马克思”的目的,或者说“回到马克思”是为了“发展马克思”。
因此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地变动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与时俱进,就成了区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假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水岭。
(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生活、脱离实践的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来自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世界观,与先前一切理论体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产生于实践,在不断实践的检验中发展完善,并以指导实践作为归宿。
(二)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性决定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世界运动和变化的永恒性。
马克思主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和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始终坚持立足社会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推动理论创新。
(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严格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建立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科学阐发无产阶级使命、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把它当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
马克思毕生关注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最先树起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旗帜。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这个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代替的论断。
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共产主义社会。
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或科学共产主义的科学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为这个核心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其服务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和最终社会追求。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同时也是最艰巨最困难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
这就表明要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更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以上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