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学课件二原则
• 2.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是具有证 2.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是具有证
据能力或可采性的证据。 据能力或可采性的证据。 • 证据能力” 证据资格的要求: “证据能力”,对证据资格的要求: 作为认定案件事实或裁判根据的证据必须 具备的资格或条件。 具备的资格或条件。 • 英美法系——证据可采性 英美法系——证据可采性 • 大陆法系——证据能力 大陆法系——证据能力 • (消极)不可采的证据:缺乏关联性;应 消极)不可采的证据:缺乏关联性; 予排除 积极)有证据能力的证据: • (积极)有证据能力的证据:不被法律禁 止;应当经过法定的调查程序
• 3.审判证据与审前证据说 3.审判证据与审前证据说 • 4.双重视角说:说服者视角与经历者视角 4.双重视角说 双重视角说: • 5.层次说:以诉讼主体、诉讼阶段为标准分为审 5.层次说 以诉讼主体、 层次说:
前证据、 前证据、审判证据与裁判证据
• 二、诉讼证据的概念 • 诉讼证据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
• 3.合法性(法律性) 3.合法性 法律性) 合法性(
• (1)具有合法的形式(2)内容合法;(3)收集、 具有合法的形式( 内容合法; 收集、
提供的主体合法;(4)依据法定程序收集。 ;(4 依据法定程序收集。 提供的主体合法;(
• (二)传统两性说 • 主张客观性和关联性,反对法 主张客观性和关联性,
•
• 三、证据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 • •
客观性的证据 主观性的证据 主观与客观间杂的证据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
• 一、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本条件 • 二、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基础 • 三、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功能
• (二)证据裁判主义的主要内容 • 1.事实的认定必须以证据为基础,没有 1.事实的认定必须以证据为基础 事实的认定必须以证据为基础,
证据不得认定,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证据不得认定,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 证据裁判原则的例外——特殊证明方法 证据裁判原则的例外——特殊证明方法 的运用 • 推定、司法认知、 推定、司法认知、自认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 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 6.勘验 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 勘验、
• 民事诉讼证据形式: 民事诉讼证据形式:
•
1.书证;2.物证;3.证人证言;4.视听资料;5. 1.书证 2.物证 3.证人证言 4.视听资料 书证; 物证; 证人证言; 视听资料; 当事人陈述;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 鉴定结论; 勘验笔录。 当事人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
证据概述
• • • • • • • • • •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一、关于证据的学说 (一)传统学说及其争论 1.事实说 1.事实说 2.根据说 2.根据说 3.材料说 3.材料说 4.统一说 4.统一说 (二)关于证据的新学说 1.信息说 1.信息说 2.广义与狭义说 2.广义与狭义说
证据的概念
禁止采纳无关联性的证据规则:关联性规则 禁止采纳无关联性的证据规则:
2.证据的可采性 2.证据的可采性 又称容许性,实质上与我国传统的合 又称容许性, 法性有相通之处 非法证据” “非法证据”与“非法证据排除规 则”
证据的属性
(二)证明力 • “证据力” 证据力” • 定义:证据对案件事实有无证明作用及证 定义: 明作用如何。 明作用如何。
律性
第二节 证据的属性
• (三)新两性说 • 主张关联性和合法性,否定客观性 主张关联性和合法性, • 对客观性的争论: 对客观性的争论: • 1.传统客观说 传统客观说; 1.传统客观说; • 2.改良的主客观统一说 2.改良的主客观统一说
二、证据属性新说 (一)证据能力
证据的属性
1.证据的关联性 1.证据的关联性
以及案件事实认定的方法(证明方法) 以及案件事实认定的方法(证明方法), 事实认定的方法 而是由法官依据理性和良心 理性和良心, 而是由法官依据理性和良心,根据庭审调 查形成的内心确信认定案件事实, 查形ຫໍສະໝຸດ 的内心确信认定案件事实,作出裁 判。
• (二)自由心证原则的主要内容 • 1.对证据的自由评价。 1.对证据的自由评价 对证据的自由评价。 • 要素(1)自由评价证明力;(不限制) 要素( 自由评价证明力;(不限制) ;(不限制 • 自由采用证明方法;(不限制) ;(不限制 (2)自由采用证明方法;(不限制) • (3)证据能力(资格)不自由。(限 证据能力(资格)不自由。( 。(限
• (二)直接、言词原则的主要内容 直接、 • 1.直接原则 1.直接原则 • (1)在场原则 • (2)直接采证原则 • (3)采纳原始证据原则 • 2.言词原则 2.言词原则 • (1)口头形式陈述和辩论 (1)口头形式陈述和辩论 • 口头陈述的形式示证、 (2)口头陈述的形式示证、质证
•
第五章
证据法学
第四章 证据法基本原则
• 一、证据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 国家在制定与证据有关的法律规定时应
当确立的基本原理或规则。 • 它贯穿于整个证据立法与司法活动中, 是司法实践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时应 当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
• 二、证据裁判原则 • (一)证据裁判原则的含义 • 证据裁判主义” ♀ “证据裁判主义” • 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依据有关的证 对案件事实的认定,
• 四、直接、言词原则 直接、 •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 • 直接原则(直接审理原则),法官必须 直接原则(直接审理原则), ),法官必须
亲自接触案件材料、审查证据, 亲自接触案件材料、审查证据,然后据此 对案件事实作出裁判。 对案件事实作出裁判。 • 与间接审理相对。 与间接审理相对。 • 言词原则(言词审理原则),法庭审判 言词原则(言词审理原则), ),法庭审判 过程中的举证、质证等都必须以言词( 过程中的举证、质证等都必须以言词(口 头)陈述方式进行。 陈述方式进行。 • 与书面审理相对。 与书面审理相对。
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一切事实, 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一切事实,是事实内容与法 律形式的统一。 律形式的统一。
证据的概念
• 证据内容:证据蕴含 证据内容:
的事实信息
遗留痕迹 被人感知
• • 证据形式:案件事实 证据形式: •
的各种载体 在法律上表现为 证据种类
▼
案件事实
证据的形式
• 刑事诉讼证据形式: 刑事诉讼证据形式: • 1. 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 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 3.被害人陈述 证人证言; 被害人陈述;
与证据能力相关的证据规则
•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证据禁止规则(德国) 证据禁止规则(德国) • 传闻法则
• 3.裁判所依据的证据必须经过法庭的合法 3.裁判所依据的证据必须经过法庭的合法
调查程序。 调查程序。 • 对证据程序的要求
三、自由心证原则
• (一)自由心证原则的含义 • 法官自由评价证据证明力的原则 法官自由评价证据证明力 证明力的原则 • 法律不预先规定各种证据证明力的大小 法律不预先规定各种证据证明力的大小
制)
• 2.根据内心确信作出裁判。 2.根据内心确信作出裁判 根据内心确信作出裁判。 • 对内心确信的内外保障 • 内部保障:法官中立;斟酌全部案情; 内部保障:法官中立;斟酌全部案情;
来自于证据。 来自于证据。 • 外部保障:限制适用范围;规则和程序 外部保障:限制适用范围; 限制;法官精英化。 限制;法官精英化。
第二节 证据的属性
• 一、传统证据属性学说 • (一)传统三性说 • 1.客观性:证据的基本属性。证据是对 1.客观性 证据的基本属性。 客观性:
客观的反映,不是主观想象或捏造 客观的反映,
• 2.关联性(相关性):与案件有实质性关联, 2.关联性 相关性):与案件有实质性关联, 关联性(
具有证明性
据作出;没有证据不能认定案件事实。 据作出;没有证据不能认定案件事实。
•
法例: 法例:
• • • • • •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 规定》 规定》 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 第2条 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63条 第63条: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 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裁判。 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裁判。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53条 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 第53条: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应当以证据 证明的案件事实为根据。 证明的案件事实为根据。
• 行政诉讼证据形式
三、证据的相关概念
• • • • • • •
(一 )证据材料 (二)证据资料 证据能力(证据资格、证据可采性) (三)证据能力(证据资格、证据可采性) 证明力(证据力) (四)证明力(证据力) 证据对案件事实有无证明的效力(作用) 证据对案件事实有无证明的效力(作用) 证据最根本的属性 最根本的属性。 证据最根本的属性。 证明力的基础是证据与案件事实有联系 基础是证据与案件事实有联系( 证明力的基础是证据与案件事实有联系(关 联性),并且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否则, ),并且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 联性),并且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否则,就 没有证明力。 没有证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