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习题一、单选题1. ()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A.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B.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C.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D. 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技术和手段。
2. 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目标不包括()。
A. 适应B. 发展C. 创造D. 完善3. 在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的科学原则不包括()。
A. 尊重性原则B. 个体性原则C. 发展性原则D. 针对性原则4. 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组成成分不包括()。
A. 权利动机B. 交往动机C. 求知动机D. 成就动机5. 情绪管理教育不包括()。
A. 情绪认知教育B. 情绪表达教育C. 情绪调节教育D. 情绪压制教育6. ()(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A. 小学低年级B. 小学高年级C. 初中二年级D. 高中阶段7. 中小学生比较常见的不合理认知不包括()。
A. 对事物的认识以偏概全,有完美主义倾向B. 自我认识不够客观C. 对事物的看法过于片面D. 会辩证地分析问题8. 人际关系技能训练不包括()。
A. 注意力和倾听技巧训练B. 学习接纳他人,学会真诚待人C. 非言语交往技巧训练D. 冲突解决技巧训练9. 初中的性知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
A. 青春期的生理发育知识和身心保健知识B. 生育知识C. 性器官的构造和功能D. 建立正确的男女观10. ()(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A. 学前阶段B. 小学阶段C. 初中阶段D. 高中阶段11. 小学低年级儿童在学习()分钟之后,就应放松一会儿,然后再继续学习会更有效。
A. 15~20分钟B. 10~15分钟C. 15~20分钟D. 20~25分钟12. 根据埃里克森理论,整个小学阶段人格发展的任务在于获得()。
A. 信任感B. 勤奋感C. 亲密感D. 完善感13. ()(类型)教养方式才能培养出健康的“积极—友好型”儿童。
A. 放纵型B. 独断型C. 威望型D. 其他型14. ()(时期)学生的性格发展基本上处于一种平稳期。
A. 小学低年级B. 小学高年级C. 初中阶段D. 高中阶段15. ()(时期)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
A. 小学低年级B. 小学高年级C. 初中阶段D. 高中阶段16.人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个高峰发生在()。
A. 学前阶段B. 小学阶段C. 初中阶段D. 高中阶段17.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包括()。
A. 成人感与幼稚性并存B. 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C. 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D. 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并存18. 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只能是()。
A.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B. 一般学科教育课程C. 心理咨询教育课程D. 心理治疗教育课程19.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要求不包括()。
A. 灵活选择课程的教学主题与内容B. 每次教学尽可能多解决几个问题C. 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D. 注意互动模式20. 团体辅导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的因素不包括()。
A. 在团体中获得情感的支持B. 在团体中产生消极的体验C. 在团体中发展适应的行为D. 在团体中重建理性的认知21. 讲授法有自己的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不适宜于应用讲授法的条件有()。
A. 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异化信息B. 缺乏现成的可以利用的学习材料C. 学生只需要在短期内记住材料D. 为某一领域或某一学习课题方向提供介绍22. 讨论法的独特优点不包括()。
A.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B. 培养倾听与接纳他人的能力C. 培养集思广益的能力D. 强化自己的不合理思维23. 心理训练的类型不包括()。
A. 情绪和意志训练B. 交往心理训练C. 行为塑造训练D. 心理平衡训练24. 哪一项不是价值澄清理论的关键性因素。
A. 以生活为中心B. 否认现实C. 鼓励进一步思考D. 培养个人能力25. 游戏辅导的作用不包括()。
A. 树立规则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B. 学生在游戏中不会防备,会暴露出自身存在的问题C. 培养竞争与合作的精神D. 不能改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26. 根据()的社会学习理论,行为的习得可以通过直接的学习,也可以通过间接的学习。
A. 班杜拉B. 斯金纳C. 罗杰斯D. 巴甫洛夫27. 根据()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人是通过行为后得到的结果来决定下次的行为。
A. 班杜拉B. 斯金纳C. 罗杰斯D. 巴甫洛夫28. 着眼于教学的评价主要以教学氛围为对象,不包括()。
A. 是否有民主、温暖的气氛B. 沟通表达是否真诚开放C. 对整个活动的设计、监控和评价D. 目标导向是否明确29. 中小学心理咨询常用的形式不包括()。
A. 个别咨询B. 团体咨询C. 电话咨询D. 直接咨询30. 中小学心理咨询常用的途径不包括()。
A. 间接咨询B. 咨询室咨询C. 网络咨询D. 书信咨询31. 心理分析又称精神分析,由()创立的。
A. 罗杰斯B. 弗洛伊德C. 华生D. 艾利斯32. ()不是心理分析常用的方法。
A. 自由联想B. 释梦C. 阻抗、移情D. 角色扮演33. ()不是行为疗法常用的方法。
A. 放松疗法B. 系统脱敏法C. 自由联想D. 模仿学习34. ()不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主要方法。
A. 真诚B. 代币法C. 无条件的尊重D. 共情35. 个体心理咨询的非言语技术不包括()。
A. 目光注视B. 形体动作C. 距离和角度D. 开放式提问36. ()不是团体咨询的优点。
A. 效率高B. 成员能够发现彼此拥有很多共同的体验C. 团体给成员提供直接学习的机会D. 团体提供了直接而又有效的反馈37. 研究表明,大约()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
A. 1%~5%B. 5%~10%C. 10%~15%D. 15%~20%38. 学习障碍的矫治方法不包括()。
A. 系统脱敏训练B. 学习技能训练C. 赏识教育法D. 体罚与强化并用39. 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的辅导不包括()。
A. 对学校的认知重建B. 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分析病症产生的原因C. 无需改善人际关系D. 排除学习障碍40. 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不包括()。
A. 培养学生调整自己目标的能力B. 强调考试的重要性C. 矫正学生的认知方式D. 让学生学会有意识调控自己的情绪二、多选题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
A. 学科渗透B. 心理健康教育课C. 团体心理辅导D. 个别心理咨询2. 学习心理教育主要包括()。
A. 学习动机B. 兴趣C. 方法和态度D. 情感3. 挫折的含义有()。
A. 挫折情境B. 挫折认知C. 挫折原因D. 挫折行为4. 在挫折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A.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立适当的挫折情境B. 学生战胜挫折时的成功教育C. 学生受挫折时的激励教育D. 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失败教育5. 完整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
A. 把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B. 把性生理学知识和性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C. 把性意识教育和性情感教育结合起来D. 把性意识教育和自我意识教育结合起来6.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注意特点()。
A. 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B. 注意的保持时间较长C. 注意范围较广D. 注意的灵活性较强7.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矛盾有()。
A. 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B. 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C. 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矛盾D. 勇敢与怯懦并存8. 初中阶段的学生树立发育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期,这一时期被称为“三大巨变期”,主要特点有()。
A. 身体外形的剧烈变化B. 体内机能的迅速健全C. 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D. 心理的迅速成熟9. 人本主义课程的特点有()。
A. 整体性和体验性的观点B. 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观点C. 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D. 课程设计应体现一定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意义10.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题的选择应据具体情况而定。
A. 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主题B. 以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为主线C. 以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为主线D. 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来安排11. 个体辅导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A. 搜集信息阶段B. 判定问题阶段C. 辅导阶段D. 反馈跟踪阶段12. 心理训练的常用方式有()。
A. 教练式B. 互助式C. 自助式D. 严惩式13. 常用的行为矫正技巧包括()。
A. 强化、惩罚、消退B. 行为协议法C. 代币经济法D. 系统脱敏法14. 心理辅导的技巧包括()。
A. 倾听B. 批评C. 具体化D. 面质15.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方法通常有()。
A. 测验法B. 观察记录法C. 调查法D. 个案法16. 中小学心理咨询的对象大致有()。
A. 心理正常的在校学生B. 心理偏常的在校学生C. 学校的教师、行政人员D. 学生家长17. 学习心理咨询与德育的不同点在于()。
A. 目标不同B. 途径和方法不同C. 评价标准不同D. 工作场合和透明度不同18. 个体心理咨询的常用技术有()。
A. 倾听B. 非言语技术C. 面质D. 共情和自我开放19. 厌学症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矫正学习心理,认识自我价值B. 培养兴趣,树立信心C. 营造学习环境,矫正学习行为D. 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20. 人际较为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
A.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自我投射所致的人际感觉偏差B. 刻板印象所致的理解障碍C. 人际交往的情绪障碍(自卑、自负、嫉妒、多疑等)D. 人格异常所致的交往障碍三、判断题:1.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2. 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4.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达到学生的自我肯定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
5.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6. 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面向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训练。
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包括青少年的性心理教育。
8. 心理学家发现,动机与学习呈正相关,即在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学习动机高的学生比学习动机低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
9. 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呈完全的正比关系。
10. 开展学习心理辅导是培养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