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沙家浜景区导游词

沙家浜景区导游词

沙家浜景区导游词常熟沙家浜地处江苏省常熟市南部,近年来景区日趋完善,水面芦苇荡从最初的150亩增加到现在的2200亩。

下面是搜集的的沙家浜景区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沙家浜景区导游词(一)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沙家浜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占地2500亩,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位于秀丽明媚的阳澄湖畔,交通便捷,北离常熟市区10余公里,南达沪宁高速苏州、无锡互通40和50公里,东接常昆线至上海85公里,2003年建成的苏嘉杭高速公路在境内互通,205省道复线和锡太路与之相接,成为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全区以“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之独特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崛起于旅游市场。

交通便捷,东接常昆线至上海八十公里,南达沪宁高速苏州互通40公里。

2003年10月建成的苏嘉杭高速、205省道复线和即将建设的锡太路交汇互通于景区边侧,成为长江三角洲公路交通网的一个重要节点。

京剧《沙家浜》的由来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

《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第六军团为主的抗日义勇军离开苏常地区后,留下数十名伤病员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

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移植,而在全国演出《芦》剧的竟有31个剧团之多。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

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

后经审看,批准对外公演。

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据介绍,此次被重新搬上舞台的京剧《沙家浜》有三大新看点:其一,该剧的民乐编制较原来有所扩大,融入了现代科技手段,明白地说就是加入了电脑音乐;其二,该剧在合肥是首次由原创剧团演出全剧;其三,舞美灯光更为考究,服装也是刚刚订做出来的。

车上讲蟹的资料1.挑蟹方法:据当地老板所说,他的养殖基地每年要支付每个挑蟹工人50万薪金,这个数字让人有点转行的冲动,却也说明挑蟹的细致与艰辛,据说每个工人一晚上要挑十几吨蟹。

当然我们这些食客不需工人们那般经验丰富,然而简单挑蟹技巧还是要把握好!首先,应先观其表,看蟹的鲜活,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地以为生猛一点的就新鲜一点,话说懒人总是不肯动,蟹也一样,肉质饱满的“大胖蟹”常都不喜欢动,太生猛的蟹反而肉少;其次,蟹爪毛色金黄;外貌色泽较光亮、较深;用手去感觉它实沉的感觉,拿起来越重越好,就像块石头一样;其次更专业点说,可以看其膏,不需要将蟹活活剥开,只需仔细看看蟹嘴部附近的两小块,如果颜色泛红的话就是有膏的蟹,味道会更香。

2.蟹中二味:养蟹人对于真正的好蟹标准只有两条,称其为“蟹中二味”。

一是嘴巴的味道:蟹是人间至味,好蟹肉鲜甜有弹性,膏腴肓香。

大家要把蟹放在最后吃,因为吃过之后什么腌笃鲜、鸡汤鱼翅统统没有味道了;如果觉得还有别的什么东西更好吃,你的蟹一定有问题了。

二是鼻子的味道:好蟹又香又油,吃过之后十指尽染,反复洗涤仍留在指尖。

闻闻自己的手指,就知道吃过的蟹好不好。

洗涤腥味要用茶叶水或者是菊花水。

3.饮食男女:男虾女蟹不知什么时候,“男人爱吃虾,女人爱吃蟹”已然成了今天饮食男女的分别。

这大概与男人吃食比较率直、粗犷有关:将赤条条的虾三下五去二就脱光其外壳,肥美的虾肉轻轻一抹就送进了嘴里,简单快捷也够狠。

而女人则不同,喜欢吃东西的那么一点距离美,轻轻剥离,慢慢挑剔,把蟹钳蟹夹蟹脚中的丝丝肉粒都文文静静地脱出,送入口中细细咀嚼,就像成都的俏姑娘就最钟情鸭头、兔头和鸡爪爪。

当然营养师的说法又不一样,虾为阳蟹为阴,男女嗜食大概与内分泌有关,“食色性也”。

而人文学家说法更不一样:女人的思维是感性的,吃食却是理性的,不喜欢狼吞虎咽;男人虽然思维理性,吃东西却特别感性,讨厌细嚼慢咽。

总之,没有人去稽考“男虾女蟹”的出处,倒是成了餐桌上的一套食趣。

可是,天底下的“蟹痴”却出在上海和潮州的男人身上。

潮州男人讲究蟹的做法,直把蟹之味用蒸火局煎炒弄出个七七八八;而上海男人却更讲究蟹的吃法,七尖八脐、吃公吃母都要分出个时间顺序。

4.“九雌十雄”是怎么个讲法“到底哪里可以吃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无数人正问同样的问题。

在自然条件下,当白天温度降到20诱C以下,在江南一带大部分地区已经到了秋天。

农历九月,北方的冷空气阵阵南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北风起”,这时大闸蟹的生长态势已经到了尽头,促使成熟的蟹爬出水面,一路不吃不喝一直爬到它们出生的地方———海江交界处,江南一带就是上海和启东的长江口,这就是“蟹脚痒”的来历。

母蟹的成熟较早于公蟹,公蟹一般要到白天温度15诱C 左右才成熟,差不多在农历十月。

当气候到了适当温度时,傍晚时分大闸蟹会在养殖围网的东南角爬出水面,这个时候蟹农们点一盏小灯,守候在网边,当一只一只蟹爬出来的时候,整个湖区渔灯闪烁、喜气非凡。

沙家浜景区导游词(二)位于常熟阳澄湖地区的沙家浜芦苇荡,水面辽阔,风光秀丽,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与江南水乡人民团结一心,在这江南特有的水网地区,芦苇荡中,奏出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战斗诗篇.现代京剧的流传不衰,更使这一地区文明海内外.说起现代京剧,不少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了. 这出戏艺术的再现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四军与江南水乡人民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斗.把这故事最先搬上文艺舞台的,是上海沪剧院的《芦荡火种》脍炙人口,口人心弦的情节。

生动鲜明,过目难忘的人物,使许多人很想了解当年发生在这一带抗日游击队的真实情况和背景资料,1938年,陈毅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伍在相容,溧阳一带建立了茅山敌后抗日根据地。

按照党的指示,陈毅命令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将士向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方向继续作战。

当时这一带的形式是,南京,上海相继沦陷,江南地区陷入无政府状态,日寇凶狠,民众急切盼望有人登高振臂,领导抗日斗争。

1939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500多名将士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部队番号,东进到常熟阳澄湖地区。

这上顺民意,下应民心的正义之举,很快就在江南特有的水网地区,芦苇荡中,奏出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波澜壮阔的壮丽诗篇。

随着夜袭浒墅关全歼鬼子兵警备对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大捷,“江抗”的威望在江南水乡大大提高叫敌人丧胆,让民众振奋,江南抗日斗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不依靠发军饷,发,人民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人民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得到了巩固。

1939年9月,遵照上级命令,叶飞带领“江抗”主力北撤到镇江杨中整训,此时江抗部队已由来时的500多人壮大到3000多人,在主力部队北撤时,有36位伤病较重的指战员不能随部队一起行动,因此,决定留下一些医务人员,组成一个后方医院,当时后方医院没有固定的地址,没有足够的医药,缺乏起码的医疗设施,四周又有星罗棋布的敌人据点,封锁密如蛛网,假抗日的土匪多如牛毛。

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36位伤病员在地下党和当地人民群众的保护照料下,不仅养好了伤,还以这36位伤病员为骨干,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

《芦荡火种》《沙家浜》就是以他们的真实事迹为素材创作的。

迎面的照壁上是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的题词。

叶飞当年是“新四军”六团的团长,陈毅手下的一员虎将。

他最先率领新四军六团战士,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部队番号来到阳澄湖地区,开展抗日游击站,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题词中的“苏常太”指苏州,常熟,太仓;“澄锡虞”指江阴,无锡,常熟。

从题词可以看出广义的“沙家浜”应是指以阳澄湖为中心,幅员辽阔的苏南水乡地区,常熟附近的“沙家浜”历史上曾叫芦荡乡,现在还有芦荡村。

经省政府批准,1992年3月有芦荡乡更名为沙家浜镇。

进入芦苇荡景区,一座石桥跃入眼帘,这就是东进桥。

东进桥全长39米,是纪念新四军6团在1939年东进抗日而建的;桥面宽7.7米,系为纪念“七七”芦沟桥事变而设计。

挢的栏杆中间有34块石刻,每块石刻上有白云、芦苇、茶馆、小舟,点明了当年新四军战士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时的特定环境。

至于为什么共有34块,这里面还有一层含义。

因为当年在芦苇荡养伤的36个新四军伤病员中,有34人是闽东地区的老红军,这支工农红军是在1934年诞生的。

沙家浜革命教育馆始建于1988年,1990年5月5日,叶飞副委员长战地重游, 叶老对建办“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很感兴趣,对原来题名“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馆”提出了异议。

叶老说,叫“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为好,以教育为主么。

接着他奋笔挥毫,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题词。

1991重年,建新馆,1996年,充实内容,改版重陈,同时新增“常熟市双拥成果展览馆”。

自开馆以来,接待了叶飞、李锡铭、陈焕友等近百位领导和三十余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分为“教育馆”、“双拥馆”两大有机组成部分。

展版面积700平方米,展出了四百多幅历史照片、五十余件革命文物和二百多幅常熟双拥成果照片。

传统教育馆展览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党及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今日沙家浜”五大部分,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史料,再现了沙家浜地区乃至整个常熟地区,自五.四运动到常熟解放,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革命志士、人民群众和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沙家浜镇的干部群众发扬革命传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是“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常熟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革命传统教育馆的讲解就到这里,给大家10分钟时间,可以进去自由浏览,里面有讲解员您可以跟着听。

等下我在教育馆的出口恭候大家。

走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便到了瞻仰广场,瞻仰广场是革命传统教育区的主体工程。

瞻仰广场占地总面积1.3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720平方米,它由碑亭,照壁,柱雕,主体雕塑,煅铜浮雕等部分组成。

“沙家浜亭”亭高 6.6米,这是叶飞副委员长在1990年5月5日战地重游,视察沙家浜时的亲笔题词。

另一面是中共常熟市委员会、常熟市人民政府为沙家浜芦苇荡拓建而撰写的碑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