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沙家浜风景区导游词(上篇)开场欢迎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沙家浜风景区参观游览。
我们景区现在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我姓x,是沙家浜风景区的讲解员,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做就讲解。
[边走边讲] 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公演,使沙家浜名扬天下,各位慕名而来一定都想知道当年新四军在这江南水乡展开抗日游击战的战斗历程。
郭建光、阿庆嫂、胡司令、刁德一等这些剧中人物有生活原型吗?现在还在吗?芦苇荡是什么样子,有多神秘呀?今天我们的沙家浜之旅,您就会获得答案。
[照壁] 大家迎面看到这块对着大门的墙叫照壁。
上面的题词告诉我们:“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即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叶飞,1990年5月”叶飞当年是“新四军”六团的团长,陈毅手下的一员虎将。
他是沙家浜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人。
题词是1990年5月已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故地重游,在沙家浜芦苇荡边回忆当年的战斗情景,无限感慨,挥笔写下的。
题词中的“苏常太”指苏州、常熟东部、太仓,“澄锡虞”是江阴、无锡、常熟西部。
从题词也可看出,广意的“沙家浜”是阳澄湖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苏南水乡地区。
那为什么我们这儿能获得“沙家浜”的地名称号呢?1、这儿是当年“江抗”部队重要的活动区域,当时部队的领导机构常驻在这一带,“江抗”的流动“后方医院”、“印报所”、“修枪所”就在此地。
2、京剧《沙家浜》是由沪剧《芦荡火种》改变更名而成,当年沪剧《芦荡火种》的主创人员体验生活、采访素材就在我们这里。
[景区导游图] 沙家浜风景区目前占地面积为6000多亩,有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国防教育园、芦苇迷宫、水上休闲活动区、横泾老街影视基地、湿地公园,美食购物区等,每个区域里都有“春来茶馆”,各位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喜爱挑选,品茶休息。
[东进桥] 现在我们走上的这座桥叫东进桥,全长39米,就是为纪念1939年新四军六团东进抗日。
桥宽7.7米,意在不忘“七七芦沟桥事变”,桥两侧有桥栏石36块,这个数字的含意是当年36位伤病员。
(在芦苇荡养伤的先后有百多人,保留下来的一份名单是36位新四军伤病员,京剧中用18位伤病员,18棵青松代表。
)站在桥上,我们可以看到宽阔的水面和青青的芦苇荡。
这里是阳澄湖水系,地势低洼,芦苇丛生,成了当年掩护新四军的天然屏障和抗日杀敌的好战场。
目前,这里的芦苇荡有4000亩。
沙家浜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现已成为红色旅游胜地。
这一块芦苇荡里还保持着原生态的神秘和迷人,所以说:“到沙家浜不游芦苇迷宫乃憾事也!”(阳澄湖面积18万亩,是这里的45倍。
即使整个阳澄湖都长满芦苇荡也难保长期呆在里面而不被敌人消灭。
广意的沙家浜是以阳澄湖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江南水乡;地方党组织和当地人民群众是永远常青,永远茂盛的芦苇荡。
)[边走边讲] 在我们的左前方是常熟市法制教育中心、廉正教育中心和禁毒教育馆。
现在我们先去参观这两个馆【讲解词使用《法制教育馆》、《禁毒教育馆》已有的】[瞻仰广场]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瞻仰广场,广场占地1万3千3百平方米,由碑亭、柱雕、主体雕塑、锻铜浮雕等部分组成。
纪念亭的碑上是叶飞上将书写“沙家浜”三个大字。
碑的另一面记述了常熟党组织领导常熟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历史功绩。
各位可以在此留影,是很有沙家浜特色的。
(转身讲解)(这8个字不是名人的题词,“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八个大字体现了沙家浜精神的主题。
字是集古人〈米芾〉的字体)过道两边有18根以简洁的块面造型和强烈的石纹肌理效果对比,造型各异的抽象柱雕。
象征了京剧《沙家浜》中18位新四军伤病员,虽然身负重伤仍然顽强不屈,体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
我们正前方是瞻仰广场的主体雕塑,花岗岩质地,高6.5米、重60多吨。
雕塑共刻有5个人物,正前面就是郭建光和阿庆嫂,西侧新四军战士,东侧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队员,背面正在撑船的沙四龙,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
主体雕塑的四周留有大片的水区,是加强江南水乡的韵味。
主体雕塑后面两侧的锻铜浮雕细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军民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瞻仰广场的雕塑是由被誉为当代革命题材的著名雕塑家叶毓山设计创作的,叶毓山曾为“毛主席纪念堂”雕塑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像。
n4a这是一块放大的新四军臂章,它是英文the new fouth army的缩写,新四军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这“忠魂”下面埋葬着36位伤病员中名叫钱卓云的骨灰。
2001年他临终时向家人表达遗愿将骨灰葬在沙家浜的意愿,我们景区接受了。
有关钱卓云的故事在展览馆内还要介绍。
[边走边讲] 为了使大家对沙家浜的革命历史,新四军在这儿开展抗日游击战的战斗历程以及后方医院伤病员养伤,现代京剧“沙家浜”的由来等情况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各位请随我一起去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最初创于1971年,当时称“沙家浜革命传统陈列室”。
2001年迁建到沙家浜景区,更名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随着馆藏资料、革命文物的不断丰富,科技发展带来新的展示方式,景区于2006年投资3000多万扩建了新馆。
新馆占地6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492平方米。
展示采用历史图片、仿真环境、实物展出、半景画、声光电等现代艺术手法,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沙家浜的革命斗争史实。
馆名由叶飞题写,叶飞是菲律宾华侨,当年是新四军六团团长,沙家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委书记、海军司令、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务。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大厅壁画)走进大厅,迎面我们看到的是幅巨大的玻璃画,宽阔的水面,青青的芦苇荡和散落其中的江南村舍,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阳澄湖地区的水乡风貌。
沙家浜抗日斗争的历史就发生在这一方革命热土上。
我们抬头可以看到三颗五角星并行,这是寓意了三支部队:叶飞所带领的新四军六团(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以伤病员为骨干成立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常熟的地方抗日武装“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
大家可以在此画前拍照留念,效果相当好。
(沙家浜的革命基础)沙家浜是一片革命热土,当年叶飞率新四军六团向沪宁线东路地区进发,能很快的在常熟建立起抗日根据地,这和我们这边很好的革命基础是不开的。
常熟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常熟特别支部,在1926年2月成立。
这张照片上的青年人就是“特支”第一任书记李强。
李强同志原名曾培洪,常熟人,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参加党组织。
李强精通无线电,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就是由他在1929年冬组装成功。
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用的音响是由他亲自调试的。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过外贸部长、国务院顾问、中顾委员。
他还是著名的无线电专家,中科院院士,1996病逝享年92岁。
这是当年“特支”经常活动的地方——亦爱庐。
在常熟古城内,现在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当年中共常熟县委召开会议的地方联珠洞,在虞山上,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28年4月,石楚材(1907~1929)领导在“文昌阁”内组建成立了沙家浜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领导农民暴动。
他背叛了自己的地主家庭,响亮地喊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积极开展抗租抗暴等运动,遭到国民党警察队悬赏通缉。
因叛徒出卖,1929年10月19日,石楚材在筹购武器的途中遭国民党警察伏击,身中4弹,伤重被捕。
但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10天后牺牲在狱中,年仅23岁。
随着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爆发,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也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序幕。
张治中、蔡廷锴、蒋光鼐是淞沪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著名将领。
张治中和他的部队驻扎过沙家浜。
1937年11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常熟长江沿岸登陆,19日常熟沦陷。
在此期间,日军烧杀淫掠,罪行累累,全县有三千多平民惨遭杀害,三万余间房屋被毁,城镇一片废墟,疮痍满目。
我们在当年日军登陆的徐六泾口矗立了块钟型“毋忘国耻”碑,警钟长鸣,毋忘国耻。
当时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一组侵占常熟的照片,也留下了侵略者的罪证。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常熟人民奋起抗日。
1938年5月,中共常熟县委在梅李重建,团结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领导核心成立。
不久建立了“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和“新六梯团”两支队伍,为新四军东进,建立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七位是当年中共常熟县委、“民抗”和“新六梯团”的创建领导人。
(叶飞带领的新四军“江抗”东进)1939年5月,遵照中共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策略,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东进,这是“江抗”东进路线图。
从茅山出发,跨过沪宁铁路,来到阳澄湖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
图上的横泾就是现在的沙家浜。
横泾1981年更名为芦荡,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建沙家浜镇。
从图上可以看出发生过好多次战斗,其中震惊中外的有两次:1939年6月,江抗部队夜袭苏州浒墅关火车站,全歼驻扎在那里的一个日军警备小队。
还炸毁铁路桥梁一座,铁轨100米。
突袭上海虹桥机场,用手榴弹炸毁日军的飞机(4架),沉重地打击了日军。
这些战斗震动了江南,上海多家报纸纷纷报道:“京沪线游击队重创日军”。
战斗的喜讯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沦陷区人民的心。
这两边是多媒体情景再现了这两次战斗。
这上面是新四军当年在江南水乡留下的珍贵的历史照片。
这是当年新四军六团的三位领导(团长叶飞,政治部主任刘飞,副团长吴焜。
)这是门口照壁叶飞题词的手稿。
1939年10月,“江抗”部队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挑衅,为了顾全抗日统一战线大局,“江抗”奉命西移。
这时部队中有一批重伤病员无法随部队行动。
为适应军事战斗行动的需要,为了重伤病员更好地医伤养病,早日康复,重返战场,决定留下一些医护人员组建一个流动的“后方医院”。
留下36位伤病员,也就是留下了一把火种。
这就是“新四军”伤病员在老百姓家中养伤军民鱼水情深的情景再现。
(新西军“西移”,夏光等36名伤病员名单)这是在芦苇荡里养伤的36位伤病员的名单。
据夏光同志回忆,一次芦苇荡里发大水,冲走了一位同志,连名字都不知道,夏光觉得这样不行,遂马上进行登记,这就留下了第一份伤病员名单。
(其实当年曾在后方医院医伤养病的伤病员不止36位,有新四军战士,也有地方武装的。
)名单中的夏光、吴志勤两位同志还健在。
夏光是组建新江抗时的司令员,剧中郭建光的生活原型之一,今年(2009年)100岁高龄,现在南京军区的干休所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