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國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对加强优势学科建设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并对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进行了论述。
经过分析,提出了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途径分析,包括:传承优势学科发展思路,强调教学理念发展;促进相关学科交叉发展,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建设优势学科发展平台,促进智力资源共享;进一步发展优势学科,以点带面地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拟通过对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关系的探讨,旨在推动优势学科进一步为高校教学改革服务。
关键词:优势学科建设;高校教学改革;认识;意义;途径每一次高校教学改革必然是在某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开始的。
比如,我國上一轮高校教学改革时于上世纪80年代,真正意义开始的改革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这次改革则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对人才需求的增加而展开的。
从2006年开始,我國高校开始从规模扩张走向以提高质量为主的模式转变,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业已进入了攻坚阶段,经济水平、科技水平都在逐步提高,國际化也在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加入wto后,國家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改进、完善培养策略,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在教学体制、机制、内容和方法上进一步深入改革和调整,把高等院校在促进國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断深化发展。
其中,尤其是各高校的优势学科,一定要摆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位置。
因为,优势学科集中了各高校科研、教学领域最高水平的人才与技术、设备与成果,是学校发展科研与教学的成果集中地,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
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使之更好地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科研平台、教学素材,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优势学科建设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认识在不同的地方,优势学科有着不同的叫法。
有的省份把具备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者博士点的学科称作优势学科,有的省份把经过评估所设立的强势特色学科作为优势学科,也有的省份把具备國家或者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的学科作为优势学科,总之,优势学科最起码在一定范围内,必然在该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的话语权。
其实,深化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是否具备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否具备國家级或者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等等,并不重要。
应该针对的只是:一个学校内部如何发挥优势学科的“优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一个过程。
因此,优势学科应定位于各高校历史较为悠久、学科队伍梯队最为完整、科研实力最强、教学水平最高的学科。
因为,不同的学校办学水平差异很大,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有博士后流动站,也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有國家或者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
关于优势学科建设在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认识,我们还应该这样理解,把各高校优势学科的技术水平、教学经验传递给相关办学实力较差或者办学时间较短的学科,比如理学与农学、经济学与管理学这种相似的学科;把科研的思想和教学的理念传递给那些学科没有交叉或者“亲缘关系”较远的学科,比如文学与工学、农学与法学这种学科差距比较大的关系,以此来充分发挥各高校优势学科的作用,把优势学科的精华与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相融合。
二、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优势学科,或者叫强势学科,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或者概念,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可以达成共识的,也就是所谓的各高校的优势学科,最起码应该是该高校最具代表的学科,而且应该是科研水平的集中代表,是该学校最具竞争力的学科。
对任何一所高校,深化教学改革都不能没有载体,不能凭空地去喊。
如何深化?以什么为依托?怎么深化?这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都必须考虑对优势学科的充分利用。
优势学科必然是经过学校发展、社会变革、科研进步等多个环节考验而历练出来的办学之精华。
因此,非常有必要利用优势学科的经验,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与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这不仅对其它学科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对于优势学科本身也是一种实践的检验,对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是大有裨益。
三、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途径分析1.传承优势学科发展思路,强调教学理念发展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高校学科种类的差异,不同高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办学思路也不尽相同,对于优势学科的界定也不尽相同。
怛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不论哪个高校的优势学科,在其学科建设与发展上,学科起步与培育上,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应用中,都有丰富的经验。
因此,我们发挥优势学科的作用,重点就在于传承优势学科发展思路,尤其是那些与优势学科不同类型的学科,更是需要重点借鉴优势学科的办学经验。
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目前正处于高校从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的转折时期,很多高校为了适应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专业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和实践检验就直接上马,导致很多新兴专业在专业设置、主干学科以及主要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层次性,亟需进行探索与实践,完善学科布局结构,协调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单纯依靠学科本身的自我发展解决这个问题,显然会需要很长时间,对于培养学生不利。
因此,需要借鉴优势学科发展的经验与发展思路,把能够利用的迅速借鉴过来,融入到自身学科的发展之中。
对此,可以通过开办优势学科经验交流会、学科发展历史展示、教学观摩会、以老带新一帮一等很多方式开展,力求多措并举地把优势学科的建设理念传递给新兴学科。
2.促进相关学科交叉发展,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各高校有些基础学科的发展存在一定关联性,这些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技术的革新、知识的完善、教学水平的提高是相通的。
因此,可以借助这种关系,充分促进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强带弱、以大带小地发展。
比如农学学科中的植物病理学科与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理学学科中的大气科学学科与环境科学学科、医学学科与理学学科中的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这些学科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交叉关系,因此在学科实际的发展中,完全可以借助优势学科与相关弱势学科的相互融合,以优势学科的先进办学理念促进弱势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这里所说的借鉴和交叉,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本着边缘发展的理念,把两种学科有交叉的地方扩大、延伸,将学科发展的模式、成长的经验加以学习、吸收,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
并且,根据学校各自特点整合各学科,注重课程之间具有的相关性,做到统一和连贯,同时推出自己学科的精品课程。
通过这种实践中的摸索,锻炼出各自的学科发展队伍,塑造一批能对学科发展有益、对教学改革有用的精兵强将。
并在学科交叉中,切实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支持、鼓励与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为他们承担主要教学任务、重点科研项目、出国进修和培训创造有利条件。
3.建设优势学科发展平台,促进智力资源共享以往很多学校的优势学科都是关起门来办学,基本上只是上连政府、下连企业,科研项目做得有声有色,专利、论文、教学搞得非常好,就是与校内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过少,而且创新及创造也不与学校其它学科共享,导致校内资源利用效率低。
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的管理制度问题,另一方面也与计划经济导致的狭隘思想有关。
很多优势学科的领导都会认为,一旦把自己的资源都拿出来让大家共享了,那么以后再申报项目时岂不就失去了优势?这是一种典型的狭隘思想,忽略了高校产出的任何一项资源都应该是属于学校这个大平台的前提。
没有学校的支持,任何研究、教学都无法开展。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只有整个学校的实力加强了,学科才能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单纯地依靠某一两个学科绝对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学的发展。
因此,优势学科需要充分发扬奉献精神,把自己的建设成果建成发展平台,以优势的技术、成果、教学经验置于平台,促进资源共享,让相关学科来学习技术,让不相关学科来学习理念。
当然,这种学科发展平台的建立需要学校牵头,由学校把平台由硬件做起,健全管理制度,由优势学科向平台上每个模块添加丰富的内容,这是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
4.进一步发展优势学科,以点带面地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很多学校的发展之所以速度比较慢,就是因为没有特色,没有“叫得响”的学科。
因此,各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培育一个甚至数个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实力的学科,集中精力建设成精品学科,创造几门精品课程。
通过精品学科的建设,为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经验和思路,创造更高的社会认可度,以点带面促发展,促进全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这才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方法。
另外,进一步发展也是优势学科进一步强化的必由之路,把其中所蕴含的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素材,力求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新颖性、务实性,本身也是对学校教学水平的深入改革及尝试。
而且,这种通过实践检验之后的知识,再拿到课堂上,其说服力以及生动性,是任何书面知识所无法比拟的,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需要高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这是对高校培养人才作用提出的新要求。
基于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在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中的意义,必须认识这一思路的本质,才能完整地理解加强优势学科建设过程的内涵,才能深入地开展优势学科建设的运行过程,才能将其纳入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才能避免流于形式,失去更多实质性的东西。
因此,面对新时期日益更新的教育变革,需要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端正人才培养质量的观念,把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把握好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的经验,将其应用到弱势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