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永久的老师,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尊重家长,引导他们了解、参与、支持并监督学校教育工作,才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尊重家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成长
家庭和学校是两个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教育阵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
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教师在与家长交往过程,要尊重对方,真诚相待,引导他们了解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的融为一体。
一、尊重家长,树立威信。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家庭的教育方式也从专制型像民主型转变。
很多家长注意到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孩子更加尊重,给予孩子的自由发展空间也更多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自由意识逐渐膨胀,许多孩子将父母的教诲、劝诫当作“耳边风”,甚至与家长闹别扭,产生对立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渐渐在孩子面前丧失威信。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有意识的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与家长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时刻注意维护家长的自尊和威信。
特别是面对一些后进生的家长,不能咦教训的口气或者指责的态度,表现得盛气凌人,粗暴无礼,而是应该表现出一定得教育机智,察言观色,掌握分寸,既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又维护了家长的面子和尊严。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和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家长,认识和学习父母的闪光点和有益的东西。
这样,家长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提高了,同时也会提高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威信。
二、做好教育分工。
孩子进入学校,教师承担着主要的教书育人的职责,但他们的全部生活仍与家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家长的教育依旧十分重要。
教师应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但是不能把家长当作教师在学生家中的“助教”,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回家作业”。
例如家长要每天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督促孩子背诵课文、
辅导孩子预习教材、批改学生作业等等,弄得家长筋疲力尽,敢怒不敢言,尤其是一些调皮孩子的家长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的家长。
教师过分的要求其实就是推卸责任,反而使家庭教育失去本来的意义,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
三、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
教育是一门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
任何教师,无论他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教书育人工作做得十全十美。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很多家长的素养和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于教育孩子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有些家长针对自己的孩子的性格特点,长期积累了许多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很值得教师借鉴和学习。
但是我们有些班主任在约见家长或者与家长沟通时,说得多听的少,只顾自己痛快,噼里啪啦的一通数落,埋怨家长不关心学生、不辅导学生,情绪发泄完了,结果家长产生了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干,事实上,我们能够从家长身上得到大量信息,也能从家长的厚望中激起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感和责任心,而且很多家长又能从老师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识技能和为教师的师德精神所感动。
四、理解家长的难处。
家长们在事业与家庭间整日奔波忙碌,有些由于职业的原因很少有时间关爱孩子,有些家长还把有关孩子的教育全部推给学校。
作为教师生活在学生和社会、家庭间的夹墙里是有诸多的无奈和怨言。
但教师不能因此而责怪家长,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家长的难处,考虑家长们的想法和感受,适时用理解的眼睛看家长,而不能把自己个人的想法和一些教育方法强加给家长。
五、注意沟通的技巧
家长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合作者,而教师与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教师沟通能力的强弱,沟通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要真诚地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充分感觉到教师是真心地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着想,对学生有爱心和责任感。
说到孩子的话题时一定要注意用辞,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之处,也要指出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缺点和不足。
所以,教师要以真诚与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取得他们的信任,争取他们最好的配合,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