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

▪ ①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司马迁《廉颇蔺 相如列传》)
▪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 学》)
▪ ③或而不从师 (韩愈《师说》) ▪ ④当此之时,民无讥者,而君反以罪臣。
(刘向《晏子治东阿》) 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a ,(《寡人之于国》)5
▪ (三).“而”连接两个分句,前后分句有 意念上的相反,且“而”放在后一分句的句 首,这时“而”表转折关系,译为 “却”“可是”“但是”等。
▪ 2、拔剑切而啖之。“切”这一动作完成后, “啖”这一动作才发生。
a
10
▪ 四、“而”表并列关系用法的判定
▪ (一)、动词1+而+动词2 动词1和动词2的位 置调换,不影响句子的意思,那么,”而”表 并列,可译为”又”,或不译。
▪ 例: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 (二)、形容+而+形容 而表并列。
二、“何”字的用法
一、疑问代词
1、何+句末语气词+? 何作谓语,译为 “为什么”
▪ 如:何也?、何者? 、何哉?
2、何+动词 何作宾语,句子倒装,译为 “什么”
▪ 如:何辞为?
3、何+名 作定语 译为“什么”
▪ 1、小学而大遗。(韩愈〈〈师说〉〉)
▪ 2、刘氏安矣,而晁氏危。(汉书〈〈晁错 传〉〉)
▪ 3、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归有光〈〈项脊 轩志〉〉)
▪ 4、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列
传〉〉
a
4
▪(二).“而”字带两个词组或两个分句,其中一 个词组或分句带有 “无”“不”“非”等否定词, “而”表转折关系,译为“却”“竟”“可是” 如
▪ 第二人称代词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你的)
▪ 二、助词
▪ 复音词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与“已” 组合,罢了
▪ 已而:不久
a
3
▪ 三、连词
▪ (一)、“而”表转折关系用法的判断
▪ “而”连接的两个词或句子,这两个词或句子中 表示彼此对照,意思相反,或者说是一对反义词, 这时“而”表转折。
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③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
更进一层的意思 a
15
练一练
▪ 1、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并列
▪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承接 接着
▪ 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目的 为了
▪ 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转折
a
12
▪ 六、而表递进关系用法的判定 ▪ 动词+而+动词 两个动词位置不能调换,后一个动
词的程度更深。两个分句后一分句在意义上比前一 个分句更进一层。译为“而且”“并且” ▪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七、而表因果关系的判定,前项是因,后项是果, 一般连接两个句子,“因此”“所以”。
▪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 八、而表目的关系,后项是前项的目的,
“来”“用来”“以使”或不译。 ▪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a
13
九、动词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表比喻: 如,如同,好像
a
14
(4)复音虚词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 于“罢了” ②如: 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文言虚词的用法 及其意义
a
吉水中学 徐菊根1
洪承畴为明朝大臣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 也得意洋洋,曾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后来洪承畴在松山战役失败后降清,于是有士人将 他这副对联各加一字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矣! 臣节重如山乎?
a
2
一、而的用法及其意义
▪ 一、作代词
a
8
▪ 三)、动词1+而+动词2 动词1和动词2同时发 生,不分先后,动词1和动词2的位置不能调换, 但 动词1不作谓语,用来修饰动词2,表示动词 2的方式、状态;动词2是句子的中心词,是谓 语。如果动词1的前面有副词,那么,“而’就 表修饰。可不译,
▪ 例:1、吾尝跂而望矣 “跂”是动词,”望” 也是动词,”而‘带二个动词,“跂”的前面 有副词,那么“而”表修饰。
▪ 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为何者?” “按
剑”为动宾结构,是动词性词组,不是谓语动
词,是用来修饰跽的,“跽”是句子的谓语动
词。
a
9
▪ 三、“而”表承接关系用法的判定
▪ 动词1+动词2 两个动作的发生有先后之分, 动词1先发生,动作完成后,动词2再发生,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 例:1、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撞”这一 动作发生之后,“破”这一动作才发生。“而” 表承接,可不译。
▪ 例:剑阁峥嵘而崔嵬 “峥嵘”、“崔嵬”是 形容词,“而”带两个形容词,那么而表并列。
a
11
▪ 五、而表假设关系用法的判定 ▪ 主语+而+谓语 “而”放在主谓之间,表假
设关系。 ▪ 例: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是主语,
“无信”是谓语,“而”放在主谓之间,表假 设。
▪ 2、子产而死,谁能嗣之。“子产”是主语, “死”是谓语,“而”在主谓之间,表假设。
▪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苏轼 《石钟山记》)
▪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a
6
▪ 二、“而”字表修饰关系用法的判定
▪ (一)、形容词+而+动词 “而”表修饰且 多译为“地”。
▪ 例:1、徐而察之 “徐”为形容词,“察” 为动词,“而”表修饰译为“地”。
▪ 2、汝姐在吾怀,呱呱而泣。 “呱呱”为形 容词,“泣”为动词,“而”表修饰译为 “地”。
▪ 5、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修饰
▪ 6、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 如果
▪ 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转折
▪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 因而
▪ 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修饰
▪ 10、儿妾食麦而已。
语气词
▪ 11、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பைடு நூலகம்。”代词你的
a
16
▪ 3、独怆然而涕下 “怆然”为形容词,“涕” 下为动词。“而”表修饰译为“地”。
a
7
▪ 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而+动词 “而” 表修饰,多译为“地”。
▪ 例:1、吾尝终日而思矣 “终日”为时间 名词,“思’为动词,”而”表修饰译为 ‘地’。
▪ 2、何不按兵事甲,北面而事之。“ 北面” 为名词,“事”为动词,“而”表修饰,译 为“地”
相关主题